孕妇足月后产检需重点关注胎心监护、宫缩监测、胎儿体位评估、骨盆测量及妊娠并发症筛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胎心监护、超声检查、内诊评估、血压血糖监测及凝血功能检测。
1、胎心监护:
足月后每周需进行至少一次胎心监护,通过胎心率曲线评估胎儿宫内状况。异常胎心可能提示胎儿窘迫,需结合胎动计数判断,若出现胎心减速或变异减少应立即就医。监护时建议选择胎动活跃时段,避免空腹状态影响结果准确性。
2、宫缩监测:
通过触诊和胎心监护仪记录宫缩频率及强度。真性宫缩表现为规律性、渐进性加强,与假性宫缩需鉴别。若每小时宫缩超过4次或伴阴道流血,可能预示临产启动,需进行宫颈检查评估产程进展。
3、胎儿体位评估:
通过四步触诊法和超声确认胎位,头位为理想分娩体位。发现臀位或横位时,孕37周后可尝试外倒转术矫正。持续异常胎位需提前制定剖宫产方案,评估胎儿体重及母体骨盆条件。
4、骨盆测量:
临床测量结合超声评估骨盆入口、中腔及出口径线。骨盆狭窄定义为任一平面径线较正常值小1厘米以上,可能影响阴道分娩成功率。需综合胎儿大小、胎位及产力因素决定分娩方式。
5、并发症筛查:
常规检测血压、尿蛋白及血糖,警惕子痫前期和妊娠期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者需预防产后出血,血小板低于50×10⁹/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羊水过少AFI≤5cm或过多AFI≥25cm均需进一步评估胎儿状况。
足月产检期间建议每日记录胎动次数,选择左侧卧位改善胎盘灌注。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避免高盐高糖食物。可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胎头入盆,出现规律宫缩、破水或阴道流血等临产征兆时需立即住院。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提前准备待产包包含母婴用品及产检资料复印件。
糖尿病足可通过控制血糖、伤口护理、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糖尿病足通常由长期高血糖、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足部畸形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基础,严格控制血糖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等,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保持糖化血红蛋白在合理范围内。
2、伤口护理糖尿病足溃疡需要专业伤口护理,包括清创、敷料选择和换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或银离子敷料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受压和摩擦,必要时使用减压鞋垫或支具。
3、药物治疗针对糖尿病足的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等方面。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可配合使用前列腺素E1、贝前列素钠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以及甲钴胺、硫辛酸等营养神经药物。
4、血管介入治疗对于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可改善下肢血供。常见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等。这些微创手术能够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足部血液供应,促进溃疡愈合。
5、手术治疗严重糖尿病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截肢术、血管旁路移植术等。对于广泛坏死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部分截肢以保全生命。血管旁路移植术适用于长段动脉闭塞的患者,可重建下肢血运。
糖尿病足患者日常需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天检查双脚是否有伤口、水泡或红肿,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控制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血糖和足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