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仍可能再次感染,但症状通常较轻。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机体虽能产生针对特定病毒型的抗体,但不同病毒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若再次接触其他型别病毒或同型病毒抗体水平下降时,仍可能发生重复感染。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重复感染概率高于成人。
重复感染多表现为低热、手足臀部皮疹等典型症状,极少出现脑炎、肺水肿等重症表现。免疫功能正常者二次感染时,病毒复制速度受记忆性免疫细胞抑制,病程缩短且症状减轻。但免疫缺陷患者或婴幼儿可能因抗体衰减较快,出现与首次感染相似的临床表现。
日常需做好手卫生与环境消毒,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通常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初期症状以中低度发热为主,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和乏力。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疼痛明显可能影响进食。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疹子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少数会有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
极少数患儿在发病1-5天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或无力,需警惕重症病例。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情况,提示病情进展。
患儿发病期间应居家隔离,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减轻口腔刺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