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的症状主要包括突发上腹剧痛、板状腹、恶心呕吐等,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修补。胃穿孔通常由消化性溃疡、外伤或肿瘤侵蚀等因素引起,属于急腹症需立即就医。
突发上腹剧痛是胃穿孔最典型表现,疼痛呈刀割样并迅速扩散至全腹,常因胃内容物刺激腹膜导致。患者多采取蜷曲体位缓解疼痛,伴随面色苍白、冷汗等休克前期症状。板状腹指腹肌强直如木板,由腹膜受刺激引发的防御性肌紧张所致,触诊时有明显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可能因腹膜刺激或胃肠蠕动紊乱引起,呕吐物可含血性或胆汁样物质。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心率加快等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胃穿孔确诊后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电解质和营养。保守治疗适用于空腹穿孔且腹腔污染轻者,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联合甲硝唑片控制感染。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穿孔修补术或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微创手术适用于穿孔时间短的患者。术后需持续抑酸治疗4-8周,定期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情况。所有患者均应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除治疗。
胃穿孔患者康复期应选择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建立规律进食习惯,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减轻胃肠负担。戒烟戒酒并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监测恢复情况。出现腹胀、黑便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复诊,长期随访可预防溃疡复发和并发症发生。
胃穿孔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主要方式有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胃穿孔可能与长期胃溃疡、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
1、穿孔修补术穿孔修补术适用于穿孔时间较短、腹腔污染较轻的患者。手术通过缝合穿孔部位并覆盖大网膜加固,可有效封闭穿孔。术后需配合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常见并发症有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该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但对大面积穿孔或合并恶性肿瘤者效果有限。
2、胃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穿孔较大、合并出血或疑似恶变的病例。手术切除包含穿孔的胃组织,并行消化道重建。术后可能出现倾倒综合征、贫血等后遗症,需长期补充维生素B12。该手术能彻底去除病灶,但会永久性改变消化解剖结构,影响营养吸收功能。
术后应严格禁食5-7天,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多餐,每日进食5-6次。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愈合情况,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保护胃黏膜。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若出现呕血、黑便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