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炎症可通过保持会阴清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物理治疗、中药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妇科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激素水平紊乱等原因引起。
1、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月经期间及时更换卫生巾。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清洗时应从前向后擦拭,防止肠道细菌污染会阴。不建议频繁使用阴道冲洗器,以免破坏正常菌群平衡。
2、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细菌性阴道炎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软膏等药物。真菌感染可使用克霉唑阴道片、硝酸咪康唑栓等抗真菌药物。盆腔炎症可能需要口服头孢克肟、多西环素等广谱抗生素。使用药物期间需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妊娠期用药需严格遵循产科医生指导。
3、局部物理治疗慢性盆腔炎可采用超短波、微波等物理疗法促进炎症吸收。外阴瘙痒可使用硼酸溶液湿敷缓解症状。红外线照射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物理治疗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严重宫颈糜烂可考虑激光或冷冻治疗。
4、中药调理湿热型炎症可服用妇炎康片、金刚藤胶囊等中成药。慢性炎症适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桂枝茯苓丸。外洗方可选用苦参、黄柏等药材煎汤坐浴。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调理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
5、手术治疗盆腔脓肿可能需行后穹窿穿刺引流术。严重输卵管积水可考虑腹腔镜下造口术。宫腔粘连需行宫腔镜分离手术。术后需预防感染,定期复查。手术适应症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多数妇科炎症无须手术治疗。
妇科炎症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长期穿紧身裤,经期不用盆浴。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出现异常分泌物或下腹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洗液或药物掩盖症状。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病情反复转为慢性。
妇科炎症通常可以通过B超检查辅助诊断,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妇科炎症的B超表现主要有子宫增大、附件区增厚、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卵巢囊肿等。
1、子宫增大子宫体积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B超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内膜回声不均匀。这类炎症多与产后感染、宫腔操作有关,可能伴随下腹坠痛、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同时配合局部理疗。
2、附件区增厚输卵管卵巢区域组织增厚常见于附件炎。B超显示附件区结构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多由上行性感染导致,可能伴有发热、性交痛。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后使用敏感抗生素,严重者需静脉给药。
3、盆腔积液盆腔内异常液性暗区可能为炎性渗出。少量积液可见于排卵期,大量积液多提示盆腔腹膜炎。B超可测量积液深度,判断性质。伴随下腹压痛、发热时需考虑感染性积液,应进行后穹窿穿刺检查。
4、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直径超过10毫米提示输卵管炎。B超可见腊肠样改变,管壁增厚。多由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引起,可能导致不孕。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配合中药灌肠治疗。
5、卵巢囊肿炎性囊肿表现为囊壁厚、内部分隔。B超可鉴别生理性囊肿与输卵管卵巢脓肿。后者需要住院静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穿刺引流。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形成巧克力囊肿。
妇科炎症的诊断不能仅依赖B超,需结合妇科检查、白带常规、病原体培养等综合判断。日常应注意会阴清洁,避免过度冲洗阴道,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急性期禁止性生活,慢性炎症患者可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出现异常分泌物或下腹疼痛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