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疼痛的位置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或上腹部。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压榨样疼痛,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
1、胸骨后疼痛胸骨后区域是心绞痛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患者常描述为胸骨中下段后方出现压迫感或紧缩感。这种疼痛可能被误认为胃食管反流或胸骨损伤,但心绞痛通常与活动相关,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而非锐痛,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2、心前区疼痛心前区指左侧胸部乳头周围区域,疼痛可呈拳头大小范围。部分患者会主诉心脏部位有重物压迫感,这种疼痛可能向左上肢放射。女性患者有时表现为心前区灼热感而非典型疼痛,容易与乳腺疾病混淆。疼痛发作时可能伴有冷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
3、左肩臂放射痛约30%患者会出现向左肩及左臂内侧的放射性疼痛,沿尺神经分布区向下传导至无名指和小指。这种牵涉痛是由于心脏传入神经与上肢皮节在脊髓层面的神经汇聚现象。放射痛可能单独出现而不伴胸痛,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4、颈部下颌痛心肌缺血刺激可通过颈交感神经链向上传导,表现为下颌、咽喉或牙齿部位的疼痛。这类疼痛易被误认为牙源性疾病或颈椎病,但心源性疼痛通常与咀嚼或颈部活动无关。下颌痛更多见于女性及老年患者,可能是心绞痛唯一表现。
5、上腹部疼痛下壁心肌缺血时可刺激膈神经,表现为剑突下或上腹部疼痛,常伴恶心呕吐。这种疼痛易与胃炎、胆绞痛混淆,但心源性腹痛多在运动后出现,腹部按压不会加重疼痛。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更易出现不典型腹部疼痛表现。
心绞痛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适量进食深海鱼类。保持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强度。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需立即就医排除心肌梗死。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能与耳石脱落、内耳供血不足、头部外伤等因素有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内耳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的短暂性眩晕,通常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时出现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可能伴有恶心或呕吐。耳石脱落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可能与骨质疏松或内耳老化有关。内耳供血不足会导致前庭器官功能异常,诱发眩晕发作。头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耳石结构或影响内耳微循环,导致耳石异常移动。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保持固定头位或缺乏运动而增加发病概率。
发作期应避免快速转头或突然改变体位,眩晕缓解后可尝试耳石复位训练,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进行平衡训练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