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该病可能与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药物反应、过敏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肾功能评估等方式确诊。
1、大量蛋白尿蛋白尿是小儿肾病综合征最核心的表现,患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超过正常值,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阳性。长期蛋白尿可能导致蛋白质丢失过多,进而引发低蛋白血症。家长需定期带患儿进行尿液检查,监测蛋白尿程度变化。
2、低蛋白血症由于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液中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通常低于30克每升。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引发水肿的重要原因。患儿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明确诊断。
3、水肿水肿多从眼睑和面部开始,逐渐发展至下肢和全身,严重者可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程度与低蛋白血症严重程度相关,按压水肿部位可出现凹陷。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水肿变化,记录每日体重,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
4、高脂血症患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与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有关。长期高脂血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需通过血脂检查明确诊断。饮食上应适当控制脂肪摄入,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其他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尿量减少、泡沫尿、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并发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损伤等。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变化,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需保证充足营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控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复查,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变化。注意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治疗期间需严格按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剂量,出现任何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小儿肾病综合征需注意预防感染、控制水肿、规范用药、监测指标及心理支持。主要护理措施包括避免交叉感染、限制钠盐摄入、遵医嘱使用激素类药物、定期复查尿蛋白及关注患儿情绪变化。
1、预防感染:
患儿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抵抗力下降,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手卫生及口腔清洁。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种疫苗需在医生指导下推迟或调整方案。
2、控制水肿:
每日记录体重和尿量,限制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000毫升。饮食采用低盐优质蛋白原则,避免腌制食品,可选用冬瓜、鲫鱼等利水食材。严重水肿时需抬高下肢,预防皮肤破损。
3、规范用药:
激素治疗需严格遵循晨起顿服原则,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服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期间应多饮水,定期检测血常规。出现满月脸、多毛等副作用时需告知禁止突然停药。
4、监测指标:
每周用试纸检测晨尿蛋白,每月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清白蛋白。复发征兆包括尿泡增多、眼睑浮肿,此时需立即复查。长期患病者还需监测骨密度和视力变化。
5、心理支持:
学龄期患儿可能因体型变化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应鼓励参与适龄活动。通过绘本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期间可安排家庭游戏缓解压力。学校需配合提供课间休息等特殊照顾。
日常护理建议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床单衣物每日更换消毒。饮食可选用山药粥、莲子羹等健脾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后补充电解质。雨季注意足部保暖,外出携带应急药物。建立治疗日记记录用药反应和症状变化,复诊时供医生参考。家长需学习急救知识,备齐医疗证件以便突发情况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