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抗凝药物使用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急性期需快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常用降压药物包括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等静脉制剂,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脑水肿的降压药。血压管理需在监护下进行,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导致二次出血或脑灌注不足。
2、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常伴随颅内压增高,需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渗透性脱水剂。严重者可考虑短暂过度通气或巴比妥类药物诱导昏迷。监测内容包括瞳孔变化、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
3、止血治疗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或使用抗凝药物导致的出血,需立即停用抗凝药并逆转抗凝效果。常用止血药物包括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冰冻血浆等。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输注血小板,但非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不推荐常规止血治疗。
4、手术治疗手术适应症包括幕上出血量超过30毫升、小脑出血直径超过3厘米或伴有脑干受压。常用术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脑室引流术等。手术时机宜在出血后6-24小时内,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出血部位及基础状况。
5、康复训练急性期过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语言训练等。物理治疗可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作业治疗帮助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结合认知功能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压,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避免用力排便。康复期保持适度活动,戒烟限酒,按医嘱服用预防再出血药物。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家属需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
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肢体无力及意识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因颅内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受压或损伤,早期表现为突发性难以忍受的头痛,多伴有喷射状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严重时可进展为偏瘫。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言语含糊、视物模糊或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少数情况下可伴随癫痫发作、瞳孔不等大或呼吸异常。这些症状与出血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例如脑干出血易引发呼吸循环衰竭。
发病后应立即平卧,避免搬动头部,尽快联系急救人员转运至有卒中中心的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