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可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等方式确诊。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异常等。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形态、压痛等情况。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子宫常有压痛,慢性患者子宫可能增大、质地偏硬。检查时需观察宫颈分泌物性状,必要时取分泌物做病原体检测。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阴道分泌物检查能明确病原体类型,常见的有细菌性阴道病检测、支原体培养、衣原体检测等。必要时可进行血培养或子宫内膜细菌培养。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宫腔积液等表现。经阴道超声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病变。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盆腔CT或MRI检查,评估炎症范围及并发症。
4、病理检查诊断性刮宫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镜下可见子宫内膜间质中有大量浆细胞浸润,腺体周围有炎性细胞聚集。病理检查还能排除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5、宫腔镜检查宫腔镜能直接观察宫腔形态和子宫内膜病变,可在直视下取活检。急性期可见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慢性期可见内膜不规则增厚、息肉样改变。宫腔镜检查能明确病变范围,指导治疗。
怀疑子宫内膜炎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瘦肉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盆浴。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完成全程治疗,定期复查评估疗效。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子宫内膜炎症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紊乱、性交疼痛以及发热等症状。子宫内膜炎症可能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性传播疾病、免疫力低下以及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因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下腹疼痛下腹疼痛是子宫内膜炎症的常见症状,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或两侧,呈持续性钝痛或隐痛,在月经期或性交后可能加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腰骶部酸痛。这种疼痛通常与炎症刺激子宫及周围组织有关。
2、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内膜炎症患者常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能呈现脓性、血性或伴有异味。分泌物性状改变与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增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3、月经紊乱子宫内膜炎症可导致月经周期改变,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经期持续时间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严重者可能出现月经间期出血。这些改变与子宫内膜受损、修复功能异常以及卵巢功能受影响有关。
4、性交疼痛性交时或性交后出现下腹疼痛是子宫内膜炎症的典型表现之一。这种疼痛多由于性交时子宫受到机械刺激,导致充血发炎的子宫内膜受到牵拉所致。部分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性恐惧或性回避行为。
5、发热急性子宫内膜炎症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左右,严重者可高达39℃以上。发热多伴有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感染。慢性子宫内膜炎症患者发热症状相对少见。
子宫内膜炎症患者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经期禁止盆浴和游泳。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治疗期间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