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人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感染后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HIV感染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和传染性存在差异。
1、病毒特性HIV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其基因组由两条单股RNA组成,外层包裹着由gp120和gp41蛋白构成的包膜。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gp120蛋白与CD4受体结合,进而感染宿主细胞。HIV在复制过程中缺乏校正功能,导致其基因突变率较高,这也是抗病毒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弱,对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2、传播途径HIV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包括无保护性行为、血液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可通过生殖器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职业暴露等。母婴传播可能发生在妊娠期、分娩过程或哺乳期。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等不会传播HIV病毒。
3、致病机制HIV感染后主要靶向CD4+T淋巴细胞,病毒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入宿主基因组。随着病毒复制,CD4+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同时病毒可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形成病毒储存库。免疫系统受损后,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发展为艾滋病。
4、临床表现急性期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类似流感症状。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患者无明显不适但具有传染性。艾滋病期患者CD4+T细胞计数通常低于200个/μl,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反复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常见机会性感染有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
5、诊断治疗HIV诊断主要依靠抗体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和核酸检测。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等。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维持免疫功能,降低传播风险。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规范治疗患者寿命可接近正常人。
预防HIV感染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规范输血和血制品管理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确诊感染者应尽早治疗并坚持用药。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歧视HIV感染者,正确认识病毒传播途径。医疗机构应做好职业防护,发生暴露后应及时进行阻断治疗。HIV疫苗研发仍在进行中,目前预防主要依靠行为干预和抗病毒治疗。
HIV感染者可以感染流感病毒。
HIV感染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可能较弱。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HIV感染者接触病毒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症状。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等并发症。
HIV感染者感染流感病毒后症状可能更严重,病程可能更长。流感病毒不会直接加重HIV病情,但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HIV感染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预防流感,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能降低感染风险。
HIV感染者应定期监测健康状况,出现流感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