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处理主要有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保持体温、及时送医等方式。
1、清理呼吸道将溺水者救上岸后需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泥沙、水草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溺水者意识不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用手指或吸引器清理口腔分泌物,避免窒息。对于婴幼儿,可采用倒立拍背法帮助排出气道液体,但需注意保护颈椎。
2、人工呼吸若溺水者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时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对准其口腔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起伏。成人每分钟10-12次,儿童每分钟12-20次。若存在面部外伤或口腔污染,可使用面罩或隔膜进行防护。
3、胸外按压对无心跳者需配合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成人用双手掌根垂直下压5-6厘米,儿童用单手掌根下压约5厘米,婴儿用两指按压4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注意避免按压过深导致肋骨骨折。
4、保持体温溺水者易出现低体温,需尽快脱去湿衣并用干燥毛毯包裹,避免热量散失。可给予温热的静脉输液,但禁止用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体温低于28℃时可能出现心室颤动,需持续心肺复苏直至专业医疗人员到达。
5、及时送医即使溺水者恢复意识也需紧急送医,因可能发生继发性肺水肿或脑损伤。转运时保持侧卧位,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院内需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利尿剂如呋塞米注射液或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
预防溺水需加强水域安全监管,儿童需在成人看护下接触水体,游泳前避免饮酒。掌握游泳技能者也不可单独在陌生水域活动,突发抽筋时应保持冷静仰漂呼救。建议公众学习专业急救课程,社区应配备救生圈、AED等设备,溺水高发区域需设置警示标识和防护栏。
蛇咬伤中毒的急救处理方式主要有保持镇静、限制活动、去除束缚物、固定伤肢、及时就医等。蛇咬伤中毒可能由神经毒素、血液毒素或混合毒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1、保持镇静被蛇咬伤后需立即保持冷静,避免剧烈活动或奔跑,以免加速毒素扩散。可缓慢深呼吸,减少因恐慌导致的心率加快。同时观察伤口形态,记录蛇的外形特征,为后续医疗救治提供参考。切勿尝试捕捉或打死蛇,避免二次伤害。
2、限制活动受伤肢体应完全制动,避免任何主动或被动运动。可采用夹板、绷带等工具固定伤肢,保持与心脏水平或略低位置。若咬伤部位为手指或足趾,需摘除戒指、手镯等饰品,防止后续肿胀导致缺血。移动患者时需采用担架或背负方式,减少伤肢摆动。
3、去除束缚物迅速解除伤口近心端的衣物、手表等束缚物,防止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但禁止使用止血带结扎,以免造成组织坏死。若已出现明显肿胀,可轻柔剪开衣物,避免摩擦伤口。保持伤口暴露状态,不要用嘴吸吮毒素或自行切开伤口。
4、固定伤肢用弹性绷带从咬伤部位远端开始向近心端缠绕,压力需均匀适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固定范围需覆盖整个患肢,延缓淋巴回流速度。绷带不可过紧或过松,每隔10分钟检查一次末梢循环。此方法适用于神经毒素类蛇咬伤,血液毒素类咬伤需谨慎使用。
5、及时就医完成初步处理后须立即送往具备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转运途中持续观察生命体征,记录咬伤时间、蛇类特征及症状变化。就医后需配合医生进行伤口清创、抗蛇毒血清注射等专业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功能支持。延迟就医可能导致毒素扩散至全身,引发多器官衰竭。
蛇咬伤后24小时内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等指标,避免饮酒或服用镇静药物。恢复期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适量补充高蛋白食物促进组织修复。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高帮靴子及长裤,携带蛇伤急救包,避开草丛、岩缝等蛇类栖息地。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