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易感人群主要有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免疫缺陷者以及集体生活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较强传染性。
1、5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较弱,对脑膜炎奈瑟菌的抵抗力较差。该年龄段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惊厥或昏迷。建议家长按时带孩子接种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避免接触疑似患者,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
2、青少年15-24岁青少年因集体生活频繁、密切接触多,容易发生呼吸道病原体传播。该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突发高热、皮肤瘀斑、意识障碍等典型表现。保持宿舍通风、佩戴口罩可降低传播风险,出现症状应及早就诊。
3、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基础疾病多,感染后病情进展快且预后较差。常见症状包括精神萎靡、低热、肢体活动障碍等非典型表现。建议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慢性病,出现可疑症状需完善脑脊液检查。
4、免疫缺陷者艾滋病患者、肿瘤化疗者等免疫缺陷人群对细菌清除能力显著下降,感染后易发展为暴发型流脑。临床可见广泛皮肤黏膜出血点、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危重表现。需严格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5、集体生活人群新兵、寄宿学生等集体居住者因密切接触增加传播概率。暴发流行时可能出现聚集性病例,表现为典型脑膜刺激征和败血症体征。建议加强环境消毒,落实晨检制度,密切接触者需预防性服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需结合疫苗接种和日常防护。易感人群应保持充足睡眠,均衡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鸡蛋、胡萝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寒冷季节注意保暖,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须立即隔离就医。集体单位需定期开窗通风,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消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传播、季节气候因素、居住环境拥挤以及未接种疫苗等。该病属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需及时就医治疗。
1、免疫力低下长期熬夜、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疾病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此时脑膜炎奈瑟菌更易突破血脑屏障引发感染。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和颈部强直。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增强体质。若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控制感染和颅内压。
2、密切接触传播通过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在学校、军营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患者会出现寒战、皮肤瘀斑及意识障碍等表现。预防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确诊后需隔离治疗,常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
3、季节气候因素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大时发病率显著升高,寒冷干燥环境利于病原体存活。早期症状类似感冒但进展迅速,可能伴有喷射状呕吐。流行季节应减少人群聚集,外出佩戴口罩。临床治疗需采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联合磺胺嘧啶片等药物,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
4、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的密集居住环境加速细菌传播,常见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特征性表现为克氏征阳性、角弓反张等脑膜刺激征。改善居住密度和卫生条件是关键预防措施。治疗需静脉滴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严重时需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
5、未接种疫苗未接种A群或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群体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儿童和青少年尤为易感。可能并发败血症或脑积水等严重情况。预防接种是最有效手段,我国将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程序。发病后需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控制病情发展。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防护,出现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前往感染科就诊。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避光,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可进行适度肢体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脑脊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