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不属于精神病,而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精神病通常指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而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以改善。
1、情绪低落: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持续的情绪低落,患者常感到悲伤、绝望,甚至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治疗可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模式。
2、兴趣丧失:患者可能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甚至无法从中获得快乐。通过增加社交活动和参与兴趣爱好,逐步恢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睡眠问题:抑郁障碍常伴随失眠或过度睡眠,影响生活质量。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食欲改变: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导致体重波动。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5、自我评价低:抑郁障碍患者常感到无价值或过度自责。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
抑郁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如氟西汀20mg/天、舍曲林50mg/天等,结合规律运动如每周3次有氧运动、均衡饮食如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怀孕的胎儿多数情况下可以正常发育,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并全程监测。胎儿健康风险主要与药物种类、剂量、妊娠阶段有关,关键影响因素包括药物致畸性、胎盘通透性、母体代谢能力、胎儿敏感期及多药联用情况。
1、药物致畸性: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致畸风险差异显著。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致畸证据较少,第二代药物中喹硫平、奥氮平相对安全,而利培酮、阿立哌唑等需谨慎评估。医生会根据妊娠安全性数据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明确致畸药物如丙戊酸钠。
2、胎盘通透性: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的程度直接影响胎儿暴露量。脂溶性高的奥氮平比水溶性药物更易透过胎盘,但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暴露水平。妊娠中晚期胎盘酶系统逐渐成熟,部分药物会被代谢降解,降低胎儿实际吸收量。
3、母体代谢能力:
孕妇肝脏代谢酶活性变化会改变药物清除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下降,需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个体化用药方案能平衡母体症状控制与胎儿安全,避免因擅自减药导致病情复发。
4、胎儿敏感期:
器官形成期妊娠4-10周是致畸敏感阶段,此时使用D级风险药物可能增加唇腭裂等风险。妊娠中晚期药物暴露更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表现为出生后短暂震颤或喂养困难,通常数周内可缓解。
5、多药联用影响:
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时风险叠加需特别注意。碳酸锂联用抗精神病药可能增加新生儿心律失常风险,丙戊酸联用会增加神经管缺陷概率。单一用药、最低有效剂量是降低风险的优选策略。
妊娠全程应定期进行三级超声、无创DNA等产前筛查,新生儿出生后需评估Apgar评分、神经行为发育。哺乳期用药需选择乳汁分泌量少的药物如齐拉西酮,产后复诊应包含婴儿生长发育评估。保持叶酸补充、避免吸烟饮酒等行为可进一步降低风险,任何用药调整必须经精神科与产科医生共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