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绞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部胀气、双腿蜷缩等症状。肠绞痛可能与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不耐受、喂养方式不当、肠道菌群失衡、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
1、阵发性哭闹婴儿突然出现无法安抚的剧烈哭闹,通常发生在傍晚或夜间,每次持续数小时,每周至少出现3天。哭闹时婴儿面部潮红,双手握拳,腹部肌肉紧张。这种哭闹与饥饿、困倦等生理需求无关,常规安抚手段难以奏效。家长可尝试飞机抱或腹部按摩缓解症状。
2、腹部胀气患儿腹部明显膨隆,触诊有鼓音,肠鸣音活跃。腹胀多因肠道气体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可能伴随打嗝、放屁增多。家长可在喂奶后竖抱拍嗝,喂奶间隙适当停顿,使用婴儿专用胀气贴帮助排气。母乳喂养的母亲需注意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
3、双腿蜷缩疼痛发作时婴儿会不自主将双腿向腹部屈曲,这是典型的肠道痉挛体征。该姿势可暂时减轻肠壁肌肉收缩带来的不适。家长可帮助婴儿做蹬自行车运动,或使用温毛巾热敷腹部促进肠道蠕动。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婴儿娇嫩皮肤。
4、排便异常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粪便性状改变如泡沫便、奶瓣便等。这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症状通常较轻,配方奶喂养者需考虑更换水解蛋白奶粉。家长应记录婴儿排便情况,供医生诊断参考。
5、睡眠紊乱由于反复腹痛,婴儿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等睡眠问题。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家长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肠绞痛多在婴儿3-4月龄后自行缓解,若症状持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家长应保持喂养器具清洁,采用正确的拍嗝姿势,避免过度喂养。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可适当补充婴儿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若患儿出现发热、血便、呕吐、体重不增等警示症状,或哭闹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应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等急腹症。日常可通过婴儿抚触、白噪音等方式帮助放松,多数肠绞痛症状在婴儿6个月前后会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