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患者有心跳无呼吸时仍有抢救机会,但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紧急送医。脑疝通常由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可能伴随瞳孔不等大、意识丧失等症状。
脑疝引发呼吸停止但心跳存在时,提示脑干功能受损但心脏仍有自主节律。此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维持氧气供应,避免脑组织进一步缺氧损伤。同时需尽快建立高级气道支持,如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液或呋塞米注射液降低颅内压,配合头部抬高30度体位管理。若存在颅内血肿或肿瘤占位,可能需紧急行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术。
部分特殊情况下抢救难度显著增加。如脑疝已导致双侧瞳孔散大固定超过1小时,或出现脑死亡典型三联征时,抢救成功率极低。某些慢性脑疝患者因长期颅内高压已形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即使恢复自主呼吸也可能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对于恶性肿瘤晚期合并脑疝者,需综合评估病情进展阶段与治疗价值。
脑疝属于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抢救过程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与脑功能。家属应配合医生决策是否进行有创抢救措施。恢复自主呼吸后仍需维持亚低温治疗和血压管理,预防二次脑损伤。后期康复涉及高压氧、神经电刺激等综合治疗,但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大脑镰下疝和脑疝是两种不同的脑组织移位病理状态,主要区别在于发生部位和移位方向。大脑镰下疝指脑组织通过大脑镰下方向对侧移位,脑疝则泛指脑组织因压力差突破正常解剖界限的任何移位。
大脑镰下疝属于局限性脑疝类型,常见于单侧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当一侧大脑半球因肿瘤、血肿或水肿导致体积增大时,扣带回等结构可能被挤压至大脑镰下方,向对侧移位。这种移位通常表现为对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可能伴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大脑镰下缘的脑组织跨越中线。
脑疝作为更广泛的概念,包含多种亚型。除大脑镰下疝外,常见类型有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等。小脑幕切迹疝发生时,颞叶内侧结构向下移位压迫脑干,可能导致瞳孔变化和意识障碍。枕骨大孔疝则是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可能引起呼吸骤停。这些脑疝的共同病理基础是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脑组织移位,但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和危险程度存在差异。
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评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可能包括脱水降颅压、手术减压等措施。日常需避免头部外伤,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头颅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