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乏力、咳嗽、咽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病毒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多样,具体症状与病毒类型、感染部位、个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1、发热发热是病毒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通常超过37.3摄氏度。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发热。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如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5天,而登革热病毒引起的发热可能持续7天以上。发热时可能伴有寒战、出汗等症状。
2、乏力病毒感染性疾病常导致全身乏力,患者感到疲倦、精神不振。病毒在体内复制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同时免疫系统激活也会消耗体力,导致乏力感。乏力程度与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相关,轻度病毒感染可能仅有轻微疲劳感,严重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持续数周的明显乏力。
3、咳嗽呼吸道病毒感染常引起咳嗽症状,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刺激咳嗽反射。咳嗽可能是干咳或有痰,痰液颜色从白色到黄色不等。咳嗽持续时间因病毒类型而异,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持续1-2周,而某些病毒感染后咳嗽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4、咽痛许多病毒感染会引起咽部不适或疼痛,如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直接感染咽部黏膜,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引起疼痛感。咽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可能伴有吞咽困难。检查可见咽部充血,严重时可能出现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溃疡。
5、头痛病毒感染性疾病常伴随头痛症状,可能由病毒直接侵犯神经系统或全身炎症反应引起。头痛性质多为胀痛或钝痛,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某些特定病毒感染如寨卡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更易引起明显头痛。头痛可能伴有畏光、恶心等症状,严重时需警惕病毒性脑炎可能。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多样,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等表现。不同病毒感染有其特征性症状,如手足口病会出现手、足、口腔疱疹,水痘会出现特征性皮疹。出现病毒感染症状时应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应及时就医。预防病毒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必要时接种疫苗。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因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出血倾向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1、遗传性凝血缺陷血友病A和B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凝血障碍,分别因凝血因子VIII或IX缺乏导致。患者常出现关节腔、肌肉深部自发性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确诊需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治疗以替代疗法为主,如注射重组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2、获得性凝血异常维生素K缺乏症可导致凝血因子II、VII、IX、X合成不足,常见于新生儿出血症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表现为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注射液改善。肝病如肝硬化也会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引发凝血异常,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3、血小板相关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鼻衄等。急性期可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因微血管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需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
4、抗凝物质异常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体内产生病理性抗凝物质,导致动静脉血栓形成与病态妊娠。治疗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抗凝,妊娠期改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获得性血友病因自身抗体中和凝血因子,急性出血时需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控制。
5、复合性凝血紊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引发的全身微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消耗,表现为广泛出血与器官衰竭。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纠正凝血紊乱。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日常注意预防磕碰伤,刷牙使用软毛牙刷。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观察出血量,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不明原因瘀斑、关节肿痛或持续出血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