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颜色可分为黄色、褐色、绿色、黑色、红色、灰白色、陶土色七种类型,主要与饮食成分、胆汁代谢、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关。健康成人粪便以黄褐色为主,异常颜色可能提示胆道梗阻、上消化道出血、肠道感染等疾病。
1、黄色黄色粪便常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因含有未完全消化的脂肪和胆红素。成人进食较多胡萝卜、南瓜等含胡萝卜素食物时也可出现,通常无须处理。病理性黄色稀便可能由轮状病毒肠炎引起,伴有蛋花样水便特征。
2、褐色褐色是健康成人的典型粪便颜色,源于胆红素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为粪胆素。深褐色粪便可能与摄入动物肝脏、铁剂补充有关。若伴随粪便变细、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结直肠肿瘤可能。
3、绿色绿色粪便多因进食大量绿叶蔬菜或含绿色食用色素的食物。婴幼儿配方奶粉喂养时也常见。病理性绿色水样便见于沙门氏菌感染,常伴发热腹痛。部分抗生素使用会改变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粪便发绿。
4、黑色黑色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铁。服用铋剂、铁剂或活性炭也可致黑便,但无特殊腥臭味。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
5、红色鲜红色血便多源于痔疮、肛裂等下消化道出血。直肠癌出血常混有黏液呈暗红色。食用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等食物可能造成假性血便。儿童出现果酱样血便需考虑肠套叠可能。
6、灰白色灰白陶土色粪便提示胆道梗阻,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导致粪胆素缺失。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疾病,多伴皮肤巩膜黄染。钡餐造影后也可出现短暂性灰白便,属正常现象。
7、陶土色陶土色便与灰白便机制类似,但颜色更浅近乎白色,常见于完全性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出生后即排陶土色便。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观察粪便颜色应结合饮食史和伴随症状,偶然颜色改变多与食物相关,持续异常需消化内科就诊。日常建议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出现血便、黑便或陶土色便超过2天,须立即进行胃肠镜或腹部影像学检查。
房间隔缺损可分为继发孔型、原发孔型、静脉窦型和冠状静脉窦型四种类型。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类型,缺损位于卵圆窝区域,通常单独存在。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位于房间隔下部,常合并二尖瓣或三尖瓣畸形。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入口处,可能伴有肺静脉异位引流。冠状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较为罕见,表现为冠状静脉窦与左心房间的异常通道。
不同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继发孔型可能无明显症状,原发孔型易出现心力衰竭,静脉窦型可能伴有紫绀,冠状静脉窦型则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和分类的主要方法,能清晰显示缺损位置和大小。
建议房间隔缺损患者定期复查心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