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前需评估过敏原状态、急性发作风险、疫苗成分耐受性、免疫调节功能及既往接种反应等因素。
1、过敏原状态: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种前需明确当前是否处于过敏原高暴露期。如对花粉过敏者在春季发病期应暂缓接种,避免过敏反应与疫苗不良反应叠加。稳定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较低时接种更安全。
2、急性发作风险:
正在经历频繁打喷嚏、流清涕等急性症状的患者应暂缓接种。鼻腔黏膜高度充血状态可能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建议症状控制2周后再评估。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良好的患者接种风险较低。
3、疫苗成分耐受性:
需确认对疫苗中残留的卵清蛋白、抗生素等成分无过敏史。目前国内流感疫苗生产工艺已显著降低卵蛋白含量,但严重鸡蛋过敏者仍建议在医疗机构监护下接种。
4、免疫调节功能: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的患者需评估免疫功能。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不影响疫苗接种,但正在接受脱敏治疗者需与主治医生协商调整治疗周期。
5、既往接种反应:
曾有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需谨慎。普通局部红肿或低热属于正常免疫反应,但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Ⅲ型超敏反应则禁忌再次接种。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后建议观察30分钟,接种当日避免剧烈运动及饮酒。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性海水喷雾,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有助于减轻可能的免疫应激反应。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能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但冬季户外运动需注意佩戴口罩防寒保暖。若出现持续高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儿童流感疫苗通常建议接种,可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概率及并发症风险。流感疫苗的保护作用主要有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减轻症状严重程度、降低住院率、减少家庭传播风险、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等。
1、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流感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接种后对当季流行毒株的预防效果较为明显。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较高水平,尤其对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株具有特异性防御作用。
2、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即使接种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疫苗诱导的免疫记忆可加速清除病毒,显著缩短发热持续时间并缓解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临床数据显示接种儿童出现肺炎等重症的概率明显下降。
3、降低住院率流感相关住院病例中未接种疫苗儿童占比突出,疫苗对需氧疗或ICU治疗的严重呼吸道病例具有保护作用。对于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接种可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4、减少家庭传播风险儿童作为流感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接种后形成群体免疫屏障,能有效阻断病毒在家庭成员间的扩散,特别对家中有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时更具公共卫生意义。
5、避免继发细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后易合并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继发感染。疫苗接种可通过减少原发性流感发作,间接降低中耳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细菌性并发症发生。
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因病毒株可能发生变异。我国推荐6月龄以上儿童在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对鸡蛋过敏者需采用细胞培养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短暂局部红肿或低热,通常2-3天自行缓解。建议家长在接种后注意观察儿童状态,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出现持续高热或异常反应需及时就医。日常应配合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流感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