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患者的小便颜色可能呈现淡黄色、深黄色、茶色或洗肉水样,具体颜色变化与肾脏损伤程度及是否伴随血尿、蛋白尿有关。肾炎通常由免疫异常、感染、药物损伤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水肿、血压升高等症状。
肾炎早期小便颜色多为淡黄色或深黄色,与正常人尿液颜色接近,此时肾脏滤过功能轻度受损,可能出现微量蛋白尿但肉眼难以察觉。部分患者因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颜色可能加深至琥珀色,适当增加饮水量后颜色可恢复正常。这类情况通常提示病情较轻,需通过尿常规检查确认是否存在异常。
当出现茶色或洗肉水样小便时,往往提示存在血尿。肾小球基底膜损伤会导致红细胞漏出,新鲜出血呈粉红色,陈旧性出血则呈浓茶色。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疾病常见此类表现,可能伴随尿中泡沫增多。若尿液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可能提示存在大量蛋白尿,需警惕肾病综合征。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乳白色尿液,常见于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或淋巴管破裂的患者。这种颜色变化多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有关,通常伴随尿频尿急症状。某些特殊类型的肾炎如狼疮性肾炎活动期,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使尿液呈酱油色。
建议肾炎患者每日观察小便颜色变化,记录尿量及伴随症状。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控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若出现持续血尿或尿液颜色异常加深,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