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通常采用5-15度进针角度,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下段、上臂三角肌下缘及肩胛区。该注射方式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疫苗接种及局部麻醉。
皮内注射需确保药物注入真皮层,因此进针角度较浅。前臂掌侧下段皮肤薄且色素沉着少,便于观察皮试反应,是青霉素等药物过敏试验的首选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皮肤张力适中,常用于卡介苗接种。肩胛区适用于需大面积观察的皮试项目,如结核菌素试验。操作时需绷紧注射部位皮肤,针头斜面朝上与皮肤呈微小角度刺入,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真皮层后推注药液,形成直径约5毫米的皮丘。注射后不可按压,以免影响结果判断。使用1毫升注射器配合4.5号针头可提高操作精准度,避免刺入过深至皮下组织。
进行皮内注射前需评估患者过敏史,选择无瘢痕、炎症或水肿的皮肤区域。注射后需观察20-30分钟,记录局部红晕、硬结等反应情况。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肢体远端注射,血液循环异常者需谨慎选择部位。操作后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瘙痒、红肿等正常反应,但出现呼吸困难、皮疹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注射部位24小时内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热敷,防止假阳性反应或感染。
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前外侧及臀部外上侧,注射角度通常为45度或90度。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的给药方式,适用于胰岛素、疫苗等药物的注射。
1、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区域是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之一。该部位皮下脂肪较薄,注射时需捏起皮肤形成皱褶。此处适合注射疫苗、肝素等药物。注射前需消毒皮肤,避免在骨骼突出或神经密集处进针。注射后需按压片刻,防止药物渗出或出血。
2、腹部腹部脐周5厘米以外区域是胰岛素注射的首选部位。此处脂肪层较厚,吸收稳定,且轮换注射点方便。注射时需避开肚脐、疤痕和腰带压迫处。腹部注射适合长期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但需注意每次注射点间隔至少2.5厘米。
3、大腿前外侧大腿前外侧1/3处适合进行皮下注射。该部位肌肉较少,皮下组织丰富,适合自我注射。注射时需避开膝关节和腹股沟区域。大腿部位吸收速度中等,适合注射生长激素等药物。肥胖患者需注意捏起足够皮肤皱褶,确保药物注入皮下而非肌肉。
4、臀部外上侧臀部外上象限是儿童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此处脂肪层较厚,疼痛感较轻。注射时需将臀部划分为四个象限,选择外上1/4区域。该部位适合注射疫苗等药物,但自我注射较困难,通常需要他人协助完成。
5、注射角度皮下注射角度根据患者体型有所不同。对于正常体型的成人,建议采用90度垂直进针。儿童或消瘦患者可采用45度角进针,避免刺入肌肉层。使用胰岛素笔时通常垂直注射,而传统注射器可根据情况调整角度。无论何种角度,都需快速进针,缓慢推注药物。
进行皮下注射时需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或硬结。注射前检查药物性状,确保无沉淀或变色。注射后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注射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揉搓注射部位。长期注射患者应定期检查注射部位,必要时咨询医护人员调整注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