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子、螨虫、跳蚤、隐翅虫、蜱虫等虫子叮咬后可能出现红肿发痒的症状。虫咬性皮炎多由昆虫唾液或毒液刺激皮肤引发,表现为局部丘疹、瘙痒或灼痛感。
1、蚊子蚊子叮咬后释放的唾液蛋白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伴瘙痒。蚊虫叮咬可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被叮咬后可用炉甘石洗剂、复方薄荷脑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症状。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2、螨虫尘螨或疥螨叮咬可引起密集红色丘疹,夜间瘙痒加剧。疥螨感染会在皮肤褶皱处形成隧道样皮损。可外用硫磺软膏、克罗米通乳膏、苯甲酸苄酯搽剂治疗。衣物床品需高温烫洗杀灭螨虫。
3、跳蚤跳蚤叮咬常呈线状排列的红色斑丘疹,中央可见出血点。跳蚤可能传播鼠疫等疾病。局部可使用卤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莫匹罗星软膏止痒消炎。宠物及环境需同步除蚤处理。
4、隐翅虫隐翅虫体液接触皮肤会导致条状红斑、水疱,伴剧烈灼痛。该皮炎由虫体毒素引起,并非叮咬所致。早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外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5、蜱虫蜱虫叮咬处出现环形红斑,可能传播莱姆病、森林脑炎等。发现蜱虫附着时不可强行拔出,应用酒精麻痹后镊子垂直取出。伤口需消毒并观察1个月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虫咬后避免搔抓,冷敷可缓解瘙痒。出现全身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户外活动建议穿长袖衣物,使用避蚊胺驱虫剂。家中定期清洁除尘,宠物需定期驱虫。过敏体质人群被叮咬后症状可能较重,可备用地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
被蜇伤后产生针扎样疼痛的昆虫主要有蜜蜂、马蜂、火蚁、蝎子、隐翅虫等。这类昆虫通过毒刺或毒液导致局部皮肤出现剧烈刺痛感,可能伴随红肿、灼热或过敏反应,需根据具体种类采取针对性处理。
1、蜜蜂蜜蜂蜇伤后会遗留毒刺于皮肤内,毒液含蜂毒肽和透明质酸酶,可引发即时针刺样疼痛。局部表现为直径1-2厘米的红色丘疹,中心可见黑点状毒刺。需用卡片水平刮除毒刺避免挤压毒囊,冷敷可缓解症状。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等全身反应,需立即就医。
2、马蜂马蜂毒液含激肽类物质,蜇伤后疼痛程度显著高于蜜蜂,呈持续性烧灼样刺痛。伤口中心无残留毒刺,但周围可能出现苍白晕环。反复蜇伤可引发横纹肌溶解,出现酱油色尿时应紧急处理。局部可用肥皂水中和酸性毒液,口服抗组胺药减轻炎症反应。
3、火蚁火蚁通过颚部咬伤后旋转蜇刺,注入含哌啶类生物碱的毒液。初期为针扎样痛感,随后发展为瘙痒性脓疱,24-48小时达到高峰。需用流水冲洗伤口,外涂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出现全身性荨麻疹需使用肾上腺素笔急救。
4、蝎子蝎尾刺释放的神经毒素可直接刺激痛觉神经末梢,产生电击样锐痛并向肢体放射。东亚钳蝎蜇伤多表现为局部症状,沙漠蝎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伤肢应制动并低于心脏位置,冰敷延缓毒素吸收。剧痛时可使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儿童被蜇需监测呼吸循环指标。
5、隐翅虫虫体受压时分泌强酸性体液,接触皮肤后产生线状排列的灼痛性红斑。6-8小时后发展为水疱或脓疱,形似化学烧伤。早期用碳酸氢钠溶液湿敷中和毒素,破损皮肤需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衣物发现虫体应抖落而非拍打,避免毒液扩散。
被毒虫蜇伤后应观察24小时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物,避免使用花香类化妆品。庭院定期清除杂草和蜂窝,卧室安装纱窗防止昆虫侵入。过敏体质人群建议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被蜇后及时用手机拍摄昆虫形态以便医生准确判断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