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可能引发感染、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导管堵塞以及过敏反应等危害。导管相关并发症主要与操作技术、护理不当、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定期评估导管状态。
导管相关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原体可通过穿刺部位或导管内腔侵入血液,引发局部红肿、化脓或全身发热。长期留置导管可能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需每日消毒穿刺点并观察渗出情况。血栓形成多因导管材质刺激血管内皮或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表现为置管肢体肿胀、疼痛,超声检查可发现静脉血栓。选择抗凝涂层导管或预防性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风险。
导管移位或穿刺失误可能损伤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操作时需借助影像引导准确定位。导管堵塞常因药物沉淀或血液回流导致,冲管前需确认导管通畅性。部分患者对导管材质如乳胶、聚氨酯等产生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需更换低致敏性材质导管。导管留置期间应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导管脱出,沐浴时做好防水保护。
使用导管期间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置管肢体有无疼痛、皮温升高或活动障碍,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医护人员应规范操作流程,根据治疗需求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并控制留置时间。患者不可自行调整导管位置,输液前后严格冲封管,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沉淀。短期治疗优先选择外周静脉导管,长期输液建议使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