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排便次数增多且性状改变,通常24小时内超过3次稀便或水样便需警惕。
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次数差异较大,每日2-5次黄色糊状便属于正常范围。若突然增至6-8次,伴随粪便变稀、带有黏液或血丝,可能提示轻度腹泻。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正常排便次数相对较少,每日1-3次成形软便为常见现象。当出现排便频率翻倍、粪便呈蛋花汤样或喷射状水便时,需考虑腹泻可能。无论喂养方式,持续12小时以上频繁水样便、伴有发热或精神萎靡,均属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婴儿尿量、口唇湿润度及精神状态,腹泻期间可继续母乳喂养并补充口服补液盐。若排便超过10次/天或出现脱水征象,应立即就医。
9个月婴儿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腹泻可能与喂养不当、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等因素有关。喂养不当包括辅食添加过快或食物过敏,需暂停新辅食并观察反应。肠道感染常伴随发热或呕吐,需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控制症状,同时要预防脱水。乳糖不耐受表现为排便酸臭泡沫状,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护理时注意臀部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
腹泻期间继续母乳喂养,辅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糊或苹果泥,暂停高糖高脂食物。若持续超过2天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