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可通过调整饮食、中药调理、适度运动、穴位按摩、规律作息等方式改善。气虚可能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易感冒等症状。
1、调整饮食气虚者可适量食用补气食物,如山药、红枣、粳米、牛肉、鳝鱼等。山药健脾益肺,红枣补中益气,粳米养胃生津,牛肉补脾胃益气血,鳝鱼温阳补虚。日常可煮山药粥、红枣茶,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饮食需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中药调理气虚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生脉饮、黄芪颗粒、人参归脾丸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生脉饮益气养阴,黄芪颗粒补气固表,人参归脾丸益气补血。中药需辨证使用,避免自行滥用。
3、适度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每次20-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八段锦调理气血,太极拳调和阴阳,散步健运脾胃。避免剧烈运动耗气,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风寒。长期坚持可增强体质,改善气虚症状。
4、穴位按摩每日按摩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每穴按压3-5分钟。足三里健脾胃补中气,气海培补元气,关元温阳益气。按摩力度以酸胀为度,配合腹式呼吸效果更佳。艾灸上述穴位也可补气升阳,但需专业人员操作。
5、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伤气。午间可小憩30分钟养心神,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思虑伤脾。居室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预防外邪侵袭。
气虚者需长期调养,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可常喝黄芪枸杞茶、党参红枣汤等药膳。若出现明显心慌、头晕、持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日常可练习深呼吸以增强肺气,避免久坐久卧导致气机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