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通过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食欲改变、精力下降、自我否定等核心症状判断,常伴随躯体不适或自杀倾向。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应激事件、慢性疾病或人格特质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专业心理评估结合临床检查确诊。
1、情绪持续低落每天大部分时间感到空虚绝望,持续两周以上,典型表现为晨重夜轻。这种情绪与普通心情差不同,不会因外界积极事件缓解。可能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有关,需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专业评估工具辅助诊断。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或米氮平片等药物调节神经功能。
2、兴趣显著减退对既往热衷的活动丧失愉悦感,回避社交甚至放弃个人爱好。部分患者出现情感迟钝,如对亲人情感反应减弱。这种情况若超过一个月需警惕,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功能活动降低相关。临床常用舍曲林分散片或盐酸帕罗西汀片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症状。
3、生理功能紊乱出现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体重短期内波动超过5%,常伴不明原因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这些表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有关,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开具曲唑酮片改善睡眠,配合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缓解躯体化症状。
4、认知功能损害注意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决策困难,伴有强烈自责或无价值感。严重时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提示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或安非他酮缓释片可用于改善认知症状,但须在精神科医生监督下使用。
5、自杀风险信号反复出现死亡念头,制定自杀计划或尝试自伤行为,属于医学急症。与谷氨酸能系统失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密切相关,需立即住院干预。危急情况下可能联合使用喹硫平片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同时需要24小时监护。
建议记录每日情绪变化与躯体症状,避免酒精与咖啡因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当症状持续影响工作生活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实验室检测排除双相障碍等疾病。诊断过程中需要家属配合提供客观病史,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评估药物反应,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轻度抑郁可通过正念训练缓解,中重度需药物与心理治疗联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