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红眼病患者后可通过洗手消毒、避免揉眼、隔离物品、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红眼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
1、洗手消毒接触患者后需立即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重点清洁指缝和甲缘。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辅助消毒。病毒性结膜炎可通过接触传播,手部清洁是阻断传染的关键步骤。
2、避免揉眼未清洁前绝对避免用手触碰眼部,揉眼会导致病原体通过黏膜感染。若出现眼部异物感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或闭眼让泪水自然冲刷。细菌性结膜炎的脓性分泌物含有大量致病菌,接触后揉眼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
3、隔离物品患者使用过的毛巾、枕头、化妆品等个人物品需单独存放,避免交叉使用。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应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日,接触污染物是常见传播途径。
4、观察症状接触后1-3天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眼红、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病毒性感染多伴水样分泌物和耳前淋巴结肿大,细菌感染常见黄色脓性分泌物。早期发现可通过人工泪液冲洗缓解,托百士滴眼液适用于细菌性结膜炎初期。
5、及时就医出现明显症状时应尽早就诊眼科,医生可能开具更昔洛韦滴眼液抗病毒,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抗细菌感染。急性期需停戴隐形眼镜,湿热敷可缓解不适但禁止自行使用激素类眼药。新生儿红眼病需紧急处理以防角膜损伤。
接触后一周内应保持充足睡眠,饮食增加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摄入如胡萝卜、深海鱼等。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刺激,室内保持50%湿度避免眼干。患者用过的织物需60℃以上热水浸泡消毒,痊愈前避免游泳或共用洗浴用品。若多人同时出现症状,需向疾控部门报告聚集性病例。
接触性皮炎一直扩散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冷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方式治疗。接触性皮炎通常由过敏反应、化学刺激、紫外线照射、微生物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避免接触过敏原接触性皮炎扩散可能与持续接触过敏原有关,常见过敏原包括金属饰品、化妆品、洗涤剂等。患者需立即停止接触可疑物质,用清水冲洗患处。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致敏物质,日常生活中应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温和护肤品,避免穿戴含镍饰品。
2、局部冷敷急性期皮损出现红肿热痛时,可用冷藏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患处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灼热感。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及时涂抹医用保湿剂保护皮肤屏障。
3、外用药物中重度皮炎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膏控制炎症。合并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等薄嫩部位。所有外用药每日使用1-2次,疗程不超过2周。
4、口服药物泛发性皮炎需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严重病例短期服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继发细菌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胶囊,真菌感染用伊曲康唑胶囊。免疫调节剂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有助于控制复发。
5、光疗顽固性皮炎可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每周2-3次,累计15-20次。光疗能抑制皮肤异常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浸润。治疗期间需佩戴专业护目镜,照射后加强保湿。光敏感者、皮肤肿瘤患者禁用该方法。
接触性皮炎患者应穿着纯棉宽松衣物,避免搔抓摩擦皮损。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定期清洗床品。使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洗澡水温不超过38℃。若皮损渗出明显或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须立即就医。长期反复发作患者建议进行斑贴试验查找确切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