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瓷牙不密合可能由基牙预备不足、印模不准确、粘接剂使用不当、烤瓷牙制作工艺缺陷、牙龈萎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重新预备基牙、更换粘接剂、重新制作烤瓷冠等方式治疗。
1、基牙预备不足基牙预备量不足会导致烤瓷牙无法完全就位。牙体预备时未去除足够牙体组织,或预备后存在倒凹,均会影响修复体密合度。临床表现为修复体边缘可见明显缝隙,探针可插入间隙。需拆除原修复体后重新进行规范牙体预备,必要时使用排龈线辅助暴露预备边缘。
2、印模不准确取模时唾液污染、托盘选择不当或印模材收缩变形均可导致模型失真。硅橡胶印模材若混拌不均匀会出现细节缺失,藻酸盐印模材脱水收缩会造成尺寸误差。表现为修复体在模型上试戴时即出现边缘不密合。需重新制取精确印模,推荐使用双相硅橡胶印模材配合个性化托盘。
3、粘接剂使用不当粘接剂过厚或固化不全可造成修复体浮起。玻璃离子水门汀若调拌过稀会降低粘结强度,树脂粘接剂光照时间不足会导致固化不完全。常见症状为叩诊时有空响音,X线片显示粘结剂层不均匀。需彻底清除旧粘接剂后重新粘结,推荐使用双重固化树脂粘接系统。
4、制作工艺缺陷烤瓷牙铸造收缩或瓷层烧结变形会导致形态异常。金属基底冠过薄易发生变形,瓷粉堆塑时水分控制不当可能引起裂纹。表现为修复体边缘存在台阶感,邻接关系不良。需返厂重做并加强铸造过程质量控制,采用数字化切削技术可减少人为误差。
5、牙龈萎缩牙周炎症或生理性退缩会造成牙龈高度降低。修复体边缘原本位于龈下,随着牙龈退缩会暴露边缘缝隙。伴随牙龈乳头消失、牙根暴露等症状。轻度可通过牙龈成形术改善,重度需重新设计修复体边缘位置。
日常应使用软毛牙刷配合牙线清洁修复体边缘,避免咀嚼过硬食物。每半年进行专业牙周维护,定期检查修复体密合度。出现食物嵌塞或异味时及时就诊,早期处理可避免继发龋坏或牙髓病变。修复后1周内避免过冷过热刺激,粘接完全固化需24小时。
烤瓷牙做大了可通过调磨修复、重新制作、临时修复、适应观察、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烤瓷牙过大可能由牙体预备不足、取模误差、加工误差、咬合关系异常、牙龈肿胀等原因引起。
1、调磨修复若烤瓷牙边缘略微过大,牙医可通过专业车针调磨修复体边缘。调磨需在冷却水冲洗下进行,避免高温损伤牙髓。调磨后需抛光处理防止食物残渣堆积。适用于咬合面轻度过高或邻接面稍紧的情况,调磨后需检查边缘密合度。
2、重新制作当烤瓷牙整体尺寸明显偏大时,需拆除后重新取模制作。拆除过程需保护基牙避免损伤,取模前需确认牙龈状态稳定。重新制作周期通常需要7-10天,期间可佩戴临时冠保护基牙。这种情况多因技工室加工误差或印模变形导致。
3、临时修复对于需要重新制作的患者,需使用临时树脂冠过渡。临时冠应调整至合适咬合高度,避免对颌牙伸长。临时粘接剂强度需适中,便于后续拆除。临时修复期需避免咀嚼硬物,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基牙继发龋。
4、适应观察部分轻微不适可能属于适应期正常反应。新修复体需要2-4周咀嚼肌适应期,期间可出现轻微胀痛或异物感。建议从软食开始逐步适应,避免单侧咀嚼。若两周后症状未缓解则需复诊,可能与修复体过高有关。
5、就医评估出现持续疼痛、牙龈出血或明显咬合紊乱时需立即就诊。医生将通过咬合纸测试、X线片评估修复体适合性。可能伴随基牙继发龋、牙周膜炎症或颞下颌关节不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佩戴烤瓷牙后应避免啃咬硬物,使用牙线清洁时注意手法轻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修复体松动或牙龈红肿及时复诊。日常选用软毛牙刷清洁修复体边缘,配合冲牙器清除邻面菌斑。修复后1个月内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减少温度刺激对牙髓的影响。若出现异常咬合感或持续疼痛,建议尽早就医调整修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