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晒后皮肤发痒可能由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光敏性药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
日光性皮炎是最常见的紫外线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皮肤红肿、灼热、瘙痒。发病与紫外线过度照射导致皮肤角质细胞损伤有关,轻症可通过冷敷缓解,重症需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
多形性日光疹属于特发性光敏性疾病,通常在春季首次暴晒后出现多形性皮疹伴剧烈瘙痒。发病机制与紫外线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需严格防晒并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等免疫调节剂治疗。
服用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光敏药物后晒太阳可能引发光毒性反应,表现为晒伤样红斑伴刺痛瘙痒。关键在于停用可疑药物,局部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并避免日晒直至症状消退。
慢性光化性皮炎多见于长期户外工作者,表现为持久性苔藓样皮疹伴顽固性瘙痒。发病与慢性紫外线损伤导致皮肤免疫异常有关,需长期使用防晒霜并配合窄谱UVB光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60%出现光敏感现象,晒太阳后颜面蝶形红斑加重伴瘙痒。这是自身抗体攻击皮肤细胞所致,需通过羟氯喹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并严格避免紫外线照射。
日常需选择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穿戴宽檐帽和防晒衣物。晒后立即冷敷可缓解瘙痒,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欧米伽3的深海鱼,有助于修复光损伤。出现水疱、发热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