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棒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尿潴留和低血压等副作用。麻醉棒主要用于术后镇痛,其副作用与药物成分及个体差异有关。
1、恶心呕吐麻醉棒中的阿片类药物可能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导致恶心呕吐。症状多出现在用药初期,可能与术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昂丹司琼注射液、甲氧氯普胺片等止吐药物缓解症状,同时保持半卧位减少胃部压迫。
2、呼吸抑制阿片类成分可能抑制脑干呼吸中枢,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或血氧饱和度下降。老年患者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风险较高。需持续监测呼吸指标,必要时使用纳洛酮注射液拮抗,并备好气管插管设备。
3、皮肤瘙痒组胺释放反应可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见于使用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时。症状轻者可冷敷缓解,严重时需更换镇痛方案或使用苯海拉明片。避免抓挠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4、尿潴留药物可能降低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导致排尿困难。术后患者因卧床及疼痛更易发生。可尝试热敷下腹部或流水声诱导,无效时需导尿处理。建议记录排尿量预防尿路感染。
5、低血压血管扩张作用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或眼前发黑。多发于血容量不足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缓慢改变体位,必要时静脉补液或使用麻黄碱注射液维持血压。
使用麻醉棒期间应保持心电监护,观察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早期建议家属协助记录疼痛评分及副作用发生时间,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反应。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减少胃肠刺激,逐步恢复活动时需有人陪同防止跌倒。出现严重呼吸抑制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处理。
麻醉药通过干扰神经信号传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或阻断局部痛觉传导产生麻醉效果,主要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类。
1、全身麻醉药作用全身麻醉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或抑制谷氨酸受体活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异氟烷等吸入麻醉药可改变神经元细胞膜流动性,丙泊酚注射液则通过激活GABA_A受体产生镇静作用。这类药物可逆性抑制大脑皮层、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导致意识消失和痛觉阻断。
2、局部麻醉药机制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注射液通过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抑制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药物分子穿透神经细胞膜后与钠通道α亚基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中断神经冲动的传播,实现可逆性传导阻滞。不同药物脂溶性影响其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
3、镇痛成分协同阿片类麻醉辅助药如芬太尼注射液通过激活μ型阿片受体,抑制疼痛信号在脊髓背角的传递。这种机制与全身麻醉药产生协同效应,可降低麻醉药用量,减少心血管抑制等不良反应,同时增强镇痛效果。
4、肌肉松弛配合罗库溴铵注射液等神经肌肉阻滞剂通过竞争性结合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这类药物不直接产生麻醉作用,但能配合全身麻醉实现骨骼肌松弛,为手术操作创造有利条件。
5、代谢清除途径麻醉药代谢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转化,如七氟烷经CYP2E1酶代谢为六氟异丙醇。部分药物如瑞芬太尼可被血液和组织酯酶快速水解,这种特性使其适用于短时麻醉。代谢产物多经肾脏排泄。
麻醉药使用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术前评估应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及药物过敏史。术后应监测苏醒质量,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驾驶或精密操作直至药物完全代谢,恢复期建议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药物排泄。出现异常嗜睡或呼吸抑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