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是否严重需根据排尿异常程度、全身症状及并发症综合判断。当出现持续高热、血尿、腰背部剧烈疼痛或肾功能异常时,通常提示病情严重。尿道炎可能由大肠埃希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能与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排尿灼痛伴随尿频尿急但无发热时,多属于轻度尿道炎。此时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轻度升高,尿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轻度尿道炎患者通过多饮水、保持会阴清洁及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症状多在3-5天内缓解。若出现尿液浑浊或轻微血尿,需警惕膀胱受累。
体温超过38.5℃且伴随寒战提示感染扩散。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白细胞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异常,超声可能发现肾盂积水。严重者会发生脓毒血症,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或存在泌尿系结石者更易进展为重症。
日常应注意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及过度劳累。选择纯棉透气内裤,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出现排尿不适建议尽早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期间禁酒及辛辣食物,完成规定疗程后需复查尿常规确认治愈。
尿道炎治愈后通常无须继续服药。尿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经规范治疗后症状消失且尿常规复查正常即视为治愈,此时继续服药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尿道炎治愈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及细菌转阴。若患者为单纯性膀胱炎,完成3-7天抗生素疗程后即可停药,常用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复杂性尿路感染或反复发作者,医生可能建议延长用药至10-14天,但均需以复查结果作为停药依据。部分患者因担心复发自行延长用药,反而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肝肾负担加重等后果。
存在特殊情况需区别对待。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或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者,医生可能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停药时机。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等患者治愈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医嘱。若停药后出现尿频尿急复发、尿液浑浊等症状,需及时复诊而非自行服药。
治愈后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及会阴部清洁不足。建议穿棉质内裤并勤换洗,性交后及时排尿。可适量食用蔓越莓制品抑制细菌黏附,但替代不了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尿常规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尤其是有尿路结石或前列腺增生基础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