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可通过规范操作、定期更换、保持清洁、监测尿液性状、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式预防。尿路感染通常由细菌逆行感染、尿管材质刺激、护理不当、尿液滞留、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
1、规范操作:
留置尿管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严格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选择合适型号的尿管减少摩擦刺激。置管后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牵拉导致黏膜损伤。
2、定期更换:
根据尿管材质制定更换周期,硅胶尿管建议每月更换,乳胶尿管每两周更换。集尿袋需每日更换,避免细菌滋生。更换时严格消毒接口处,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性,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3、保持清洁:
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及尿管外露部分,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保持床单干燥清洁,避免尿管受压弯曲。集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反流。定期排空集尿袋,避免尿液长时间滞留。
4、监测尿液:
观察尿液颜色、透明度及沉淀物,出现浑浊、血尿或絮状物需及时送检。记录每日尿量,尿量突然减少可能提示堵塞。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升高需警惕感染。
5、合理用药:
不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感染症状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可选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或头孢类等对尿路常见菌有效的药物。长期留置尿管者可用蔓越莓制剂调节尿液酸碱度。
留置尿管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减少细菌滋生。适量食用蓝莓、酸奶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久坐压迫尿管。定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
支原体尿路感染后遗症可能包括慢性盆腔疼痛、尿道狭窄和反复尿路感染。
支原体尿路感染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原体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慢性盆腔疼痛多表现为下腹隐痛或坠胀感,与盆腔粘连或神经敏感化有关。尿道狭窄因长期炎症刺激导致尿道黏膜纤维化,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反复尿路感染则与支原体破坏尿路上皮防御屏障相关,表现为尿频尿急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附睾炎或前列腺炎等并发症,女性患者可能继发输卵管粘连影响生育功能。
建议患者出现泌尿系统不适时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避免憋尿并保持会阴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