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诊断标准包括关节疼痛、影像学改变、晨僵时间、骨摩擦感和功能受限等核心指标。
1、关节疼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典型的症状是活动后加重的关节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多位于髌骨周围或内侧关节间隙,早期表现为间歇性钝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与软骨磨损程度、滑膜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寒冷潮湿天气易诱发疼痛加重。
2、影像学改变:
X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表现包括关节间隙不对称狭窄、软骨下骨硬化、边缘骨赘形成和软骨下囊性变。磁共振检查能更早发现软骨损伤和骨髓水肿等早期改变。影像学分级通常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从0级正常到4级严重骨赘伴关节间隙消失。
3、晨僵时间:
患者晨起或久坐后出现关节僵硬感,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逐渐缓解。这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晨僵常超过1小时形成鉴别。僵硬感源于夜间关节液分布改变和炎症介质堆积,活动后关节液重新分布而改善。
4、骨摩擦感:
关节活动时可触及或听到粗糙的摩擦感或捻发音,尤其在上下楼梯时明显。这是由于软骨磨损后粗糙的骨面相互摩擦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关节交锁现象。查体时可发现髌骨研磨试验阳性。
5、功能受限: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下蹲困难、上下楼梯疼痛、行走距离缩短等功能障碍。晚期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功能评估可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或Lequesne指数等标准化量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日常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爬山、爬楼梯等加重关节磨损的活动;寒冷季节注意关节保暖;饮食可适当增加富含胶原蛋白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
六十岁以上人群的血压标准通常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高血压的诊断需结合多次测量结果,若收缩压持续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可能提示高血压。
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运动及基础疾病等。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可能略有升高,但临床仍以140/90毫米汞柱为界。日常监测时,建议选择早晨起床后、服药前或睡前等固定时段,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饮用咖啡因饮料。家庭自测血压若多次超过135/85毫米汞柱,需警惕高血压可能。部分老年人可能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这与大动脉硬化相关,同样需要干预。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时,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更严格,需个体化调整。
建议六十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超重、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者应增加监测次数。日常减少钠盐食品摄入,如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规律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及情绪波动。若确诊高血压,应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定期复查血压及靶器官功能。血压突然升高伴头痛、视物模糊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