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症状通常可以治好,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治疗手段主要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抗炎等。
川崎病急性期症状如持续高热、皮疹、结膜充血等,在确诊后48小时内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多数患儿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下降,其他症状也会逐渐缓解。规范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从25%降至5%以下。同时配合阿司匹林进行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有效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反应。对于无冠状动脉并发症的患儿,急性期症状通常在2-4周内完全消退,血液检查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
约有15%-25%未及时治疗的患儿可能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等并发症,这类情况需要长期随访和抗凝治疗。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可能需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数年,极少数严重病例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但即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通过规范管理和治疗,绝大多数患儿仍能获得良好预后,不影响正常生活和预期寿命。
川崎病治愈后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冠状动脉情况。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和优质蛋白。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疲劳、胸痛等异常表现,按医嘱完成全部随访计划。疫苗接种需在停用免疫球蛋白后延迟进行,具体时间由医生评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