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查可以查出胃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肠癌等疾病。大便常规检查主要通过对粪便的性状、颜色、显微镜下成分及隐血试验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发现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一、胃肠炎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黏液或未消化食物残渣。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有助于诊断病毒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或糊状便,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治疗可选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补液盐等药物,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大便常规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虫卵或成虫,如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等。阿米巴原虫感染可在大便中发现滋养体或包囊。患者常伴有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治疗可使用阿苯达唑片、甲硝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同时需做好个人卫生管理。
三、消化道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多为鲜红色血便。常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肠息肉等。治疗需根据出血原因选择相应措施,如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凝血酶冻干粉等药物,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四、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及隐血阳性。患者常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确诊需结合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治疗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五、肠癌肠癌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常呈持续性阳性,晚期可能出现肉眼血便或大便性状改变。结直肠癌筛查中,大便隐血试验是重要的初筛手段。确诊需依靠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早期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中晚期需结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措施,常用药物包括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等。
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铁剂等可能干扰隐血试验的食物或药物。留取标本时需选择异常部分,避免尿液污染。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适量摄入膳食纤维,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大便隐血筛查,早期发现肠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