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咽喉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部急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主要表现为咽痛、发热、扁桃体红肿或脓性分泌物,可能伴随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病因与致病菌急性细菌咽喉炎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少数由C组或G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导致。细菌通过飞沫传播侵入咽喉黏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儿童及青少年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感染,春秋季高发。
2、典型症状起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且吞咽时加重,常伴38℃以上发热。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能出现黄色或白色脓点。部分患者伴有颌下淋巴结压痛、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婴幼儿可能出现腹痛或呕吐。
3、诊断方法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快速抗原检测能在10分钟内确认链球菌感染,咽拭子培养是金标准但需24-48小时出结果。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可能增高。需与病毒性咽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4、药物治疗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胶囊,过敏者可选用头孢克洛颗粒或阿奇霉素片。发热疼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症状。治疗期间须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不推荐自行使用抗生素。
5、并发症预防未经规范治疗可能引发化脓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或非化脓性并发症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饮食。症状持续3天无改善或出现呼吸困难、关节肿痛需及时复诊。
急性细菌咽喉炎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每天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用淡盐水漱口每日3-4次有助于缓解咽痛。家庭成员应分餐并做好餐具消毒,患者佩戴口罩可降低传播风险。痊愈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诱发心肌炎。
慢性咽喉炎声带充血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雾化吸入治疗、口服药物、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慢性咽喉炎声带充血可能与用声过度、感染、过敏、胃酸反流、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干燥灼热感等症状。
1、调整生活习惯减少说话频率和音量,避免长时间用嗓或高声喊叫。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缓解咽喉干燥。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温水有助于缓解声带充血。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加重咽喉负担。
2、雾化吸入治疗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药物进行雾化治疗。雾化可直接作用于声带黏膜,减轻充血水肿,稀释分泌物。治疗时保持缓慢深呼吸,每日1-2次,连续5-7天。雾化后需漱口避免药物残留,观察是否出现声音嘶哑加重等不良反应。
3、口服药物细菌感染时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过敏因素导致者可服用氯雷他定片、孟鲁司特钠片等抗组胺药物。伴有胃酸反流需配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控制反流。中成药如金嗓利咽丸、黄氏响声丸也有助缓解症状,但需辨证使用。
4、中医调理采用针灸天突、廉泉等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中药代茶饮如胖大海、麦冬、金银花可滋阴润喉。耳穴贴压选取咽喉、肺、内分泌等反射区进行刺激。推拿风池、人迎等穴位配合喉部轻柔按摩,每日2次,每次10分钟。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避免手法过重损伤声带。
5、手术治疗长期声带充血导致息肉或小结形成时,需行支撑喉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术。严重声带水肿可进行喉部激光消融术减轻充血。术后需严格禁声1-2周,逐步恢复发声训练。手术适应证需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术后配合语音治疗师进行发声矫正。
慢性咽喉炎声带充血患者日常应避免接触粉尘、油烟等刺激性气体,外出佩戴口罩防护。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量食用雪梨、银耳、百合等润喉食材。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用嗓前后进行喉部热敷或蒸汽吸入。若症状持续2周无改善,或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表现,需及时复查电子喉镜排除其他病变。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发声时气息控制能力,减少声带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