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固定患处,避免进一步损伤。使用支具或绷带限制关节活动,促进韧带肌腱修复。下肢损伤建议拄拐减轻负重,上肢损伤可用三角巾悬吊。
2、冷敷热敷:
损伤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可收缩血管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严重肿胀可配合地奥司明等消肿药物。肌肉痉挛可选用盐酸乙哌立松等肌松剂,外用药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4、物理治疗:
急性期过后可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方式,促进炎症吸收。恢复期进行低频电刺激维持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粘连。水中运动对负重关节损伤康复尤为有利。
5、手术治疗:
适用于严重韧带断裂、肌腱完全离断等情形。常见术式包括韧带重建术、肌腱缝合术,术后需配合系统康复训练。关节镜手术适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等腔内病变。
软组织损伤恢复期间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控制精制糖摄入减轻炎症反应。逐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维持肌力,肿胀消退后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运动。睡眠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造成僵硬。恢复运动需循序渐进,穿戴护具预防二次损伤。
软组织损伤通常由外力作用、慢性劳损、姿势不当、运动过度及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外力作用:
直接撞击、挤压或扭伤等机械性外力是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常见原因。这类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跌倒或运动碰撞,可导致肌肉、韧带或肌腱出现撕裂、淤血或水肿,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2、慢性劳损:
长期重复性动作或持续性负荷可能引发软组织微损伤累积。常见于职业人群如搬运工、程序员,或特定运动爱好者,表现为隐痛、僵硬和功能减退,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
3、姿势不当:
长时间维持错误姿势会使特定软组织承受异常应力。例如低头使用手机导致颈肌劳损,久坐引发腰背筋膜紧张,这类损伤进展缓慢但可能伴随神经压迫症状。
4、运动过度:
超出组织承受能力的剧烈运动易造成拉伤或肌腱炎。常见于突然增加运动强度、热身不足或技术错误的情况,好发于跟腱、膝关节周围韧带等部位,急性期可能出现皮下出血和剧烈压痛。
5、退行性变:
年龄增长导致的组织弹性下降、血液循环减弱会加剧损伤风险。中老年人群的肌腱韧带更易发生微小断裂,且修复能力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引发显著症状。
日常应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每1-2小时变换体位;搬运重物时使用腿部发力而非腰部;中老年人群可进行太极、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软组织柔韧性。损伤急性期遵循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原则,慢性期可通过热敷、理疗促进恢复,若持续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等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