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检查报告单的专业术语解读需要结合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意义。报告通常包括肺实质、支气管、胸膜、纵隔等部位的描述,重点关注结节、炎症、纤维化、积液等异常表现。肺实质描述中,“磨玻璃影”可能提示炎症或早期肿瘤,“实变影”常与感染相关,“结节”需根据大小、形态、密度评估良恶性。支气管部分,“扩张”可能为慢性支气管炎,“狭窄”需警惕肿瘤或结核。胸膜“增厚”或“积液”可能与感染、肿瘤或心功能不全有关。纵隔“淋巴结肿大”需结合临床判断是否为炎症或转移。具体解读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建议咨询放射科或呼吸科医生获取专业意见。报告中的“钙化”通常为良性病变,“空洞”可能为结核或肿瘤,“胸膜斑”需警惕石棉暴露。影像学描述中的“边缘清晰”或“边缘模糊”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增强扫描”可评估病变血供情况。CT值(HU)用于区分组织密度,如脂肪、液体、软组织等。报告中的“随访建议”需重视,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进展。对于“多发”、“单发”、“弥漫性”等描述,需结合病变分布范围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解读肺部CT报告需综合考虑影像特征、临床资料及患者个体差异,及时与医生沟通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
心脏彩超检查报告单需重点关注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主要解读指标包括各心腔大小、室壁运动、瓣膜功能及射血分数等数值。心脏彩超可辅助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建议由心血管专科医生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心脏彩超报告通常包含二维超声、M型超声、多普勒超声三部分数据。二维超声显示心脏各切面结构,需观察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否在40-55毫米范围,左心房内径是否小于40毫米,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是否在6-11毫米区间。M型超声测量心室收缩功能,成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值为55-70%,低于50%提示收缩功能减退。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速度与方向,二尖瓣E/A比值1-2为舒张功能正常,主动脉瓣峰值流速应小于2.5米/秒。异常指标如室间隔连续中断可能提示室间隔缺损,瓣膜反流面积超过8平方厘米需考虑手术干预。报告中的心包积液分级中,少量积液为2-10毫米,中量10-20毫米,大量超过20毫米。
日常应保持低盐饮食控制血压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损伤心肌行为,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若报告显示轻度三尖瓣反流但无临床症状可定期复查,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心脏彩超,冠心病患者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至3-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