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碎石后出现轻微疼痛一般是正常的,可能与碎石排出过程刺激尿道黏膜有关。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血尿等症状则需警惕感染或残留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激光碎石后,结石被分解为细小颗粒需经尿道排出。此过程中尖锐的碎屑可能划伤黏膜引发钝痛或刺痛感,排尿时尤为明显。部分患者因输尿管痉挛出现阵发性绞痛,通常1-3天随结石排尽逐渐缓解。术后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加速碎石排出。可遵医嘱服用双氯芬酸钠栓、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和尿道痉挛。
当疼痛超过72小时未减轻或出现体温超过38摄氏度、尿液呈洗肉水样时,可能提示尿路感染或较大碎石嵌顿。细菌沿损伤的尿路上行易引发急性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伴耻骨上区灼痛。残留结石阻塞输尿管可能导致肾积水,引发腰部胀痛和恶心呕吐。此时需通过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确认,必要时行输尿管镜取石术清除残余结石。感染患者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片等抗感染治疗。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憋尿,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以防刺激尿道。每日观察尿液颜色与沉淀物情况,若发现碎石排出困难或疼痛放射至会阴部,应及时复查泌尿系CT三维重建。饮食上限制菠菜、动物内脏等高草酸食物,适当补充柑橘类水果预防结石复发。
尿道结石通常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是诊断尿道结石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
CT检查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人体横断面图像,对密度较高的结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尿道结石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容易与周围软组织区分。非增强CT扫描即可发现大多数结石,对于尿酸结石等低密度结石,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辅助诊断。CT检查外,B超和X线平片也可用于尿道结石筛查,但CT的准确性更高。
少数情况下,极小的结石或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的结石可能在CT图像上显示不清。此时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疑似尿道结石但CT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尿路造影或磁共振尿路成像等进一步检查。
确诊尿道结石后,患者应多饮水促进结石排出,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等。适当运动有助于小结石移动,但剧烈运动可能加重症状。出现血尿、剧烈疼痛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调整饮食结构,预防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