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患肺癌的概率。肺癌的发生与吸烟量、吸烟年限、开始吸烟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二手烟暴露、职业致癌物接触、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等。吸烟过程中产生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诱发基因突变,最终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烟草烟雾中含有超过70种已知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会持续刺激肺部组织并引发慢性炎症。吸烟者肺部纤毛功能受损,清除有害物质的能力下降,致癌物在肺部滞留时间延长。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群,其肺癌发生率是不吸烟者的15至30倍。吸烟年限越长,患肺癌风险呈指数级上升,戒烟后风险虽会逐渐降低,但仍高于从未吸烟者。
存在部分肺癌患者并无吸烟史,这类病例多与基因突变、氡气暴露或厨房油烟接触有关。某些特殊类型肺癌如肺腺癌在非吸烟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职业暴露于石棉、砷、铬等物质的人群,即使不吸烟也可能罹患肺癌。遗传因素如EGFR基因突变可使非吸烟者对肺癌更易感,这类患者通常对靶向药物治疗反应较好。
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戒烟并避免二手烟,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建议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减少氡气积聚,职业暴露人群需做好防护措施。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的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呼吸科,早期发现可通过手术获得较好预后。
做完手术通常不建议抽烟,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增加感染风险。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免疫功能下降等不良后果。
术后恢复期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以促进组织修复,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减少伤口部位的血流量,延缓愈合过程。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使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增加细菌感染概率,尤其对于骨科手术或植皮手术影响更明显。
极少数非开放性小手术且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医生可能根据个体情况给出不同建议,但仍需严格控制吸烟量和频率。涉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手术必须严格禁烟,避免诱发并发症。部分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吸烟会延长麻醉药物代谢时间,增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术后应保持至少两周的完全禁烟期,之后逐步减少吸烟量。可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或行为干预帮助戒烟,同时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修复。出现伤口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时须立即就医,长期吸烟者术前术后都需向医生如实告知吸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