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皮肤下面长了硬疙瘩可能与脂肪瘤、表皮囊肿、纤维瘤、淋巴结肿大、腱鞘囊肿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手术切除、药物治疗、观察随访等方式处理。硬疙瘩通常由局部组织增生、炎症反应或代谢异常引起,部分可能伴随红肿、压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
1、脂肪瘤脂肪瘤是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触诊质地柔软且活动度好。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局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通常无疼痛感,体积较大时可压迫神经引起不适。确诊后若影响美观或功能,可遵医嘱行脂肪瘤切除术,药物干预效果有限。
2、表皮囊肿表皮囊肿因毛囊堵塞导致角质堆积形成,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容物呈豆腐渣样。常见于外伤或毛囊炎后,可能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未感染时可观察,合并感染需使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顽固性囊肿需手术完整摘除。
3、纤维瘤纤维瘤源于结缔组织增生,质地硬韧边界清晰,生长缓慢。发病与局部机械刺激或激素水平相关,偶有轻微压痛。较小肿瘤无须处理,增大明显者可选择液氮冷冻治疗或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概率较低。
4、淋巴结肿大上肢感染或免疫反应可能引发腋窝或肘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皮下活动性硬结伴触痛。需排查邻近部位感染灶,细菌性炎症可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阿奇霉素片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
5、腱鞘囊肿腱鞘囊肿是关节囊或腱鞘退变形成的囊性肿物,多见于腕背侧,可能因肌腱过度使用导致。囊内为透明胶冻状黏液,按压有弹性感。无症状者无须治疗,影响活动时可穿刺抽液或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
日常应避免反复摩擦或挤压硬疙瘩,观察其大小、质地变化。若出现快速增长、破溃渗液、夜间疼痛等症状,需及时至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性质,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至愈合。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
脸上反复长痤疮可通过调整饮食、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
痤疮可能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粉刺、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调整饮食需减少高糖、高脂及乳制品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外用药物可选择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有助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细菌繁殖。口服药物如多西环素片、异维A酸软胶囊、螺内酯片适用于中重度痤疮,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日常需避免挤压皮损,选择温和洁面产品并做好防晒。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精神压力,必要时到皮肤科就诊评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