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耳朵痛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聍栓塞、外伤或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常见伴随症状有耳道红肿、听力下降、发热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感染是儿童耳痛的常见原因,多因洗澡游泳进水、掏耳损伤或过敏导致。表现为耳道红肿灼热,触碰耳廓时疼痛加剧。家长需避免孩子抓挠,可用干净毛巾冷敷缓解。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若伴随真菌感染会联用克霉唑溶液。
2、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发于感冒后,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发炎症。患儿会出现搏动性耳痛伴发热,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摇头。家长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耳流脓,提示鼓膜穿孔。治疗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严重者需鼓膜切开引流。
3、耵聍栓塞耳垢堆积硬化可能压迫耳道引起胀痛,尤其见于油性耵聍体质儿童。表现为耳闷堵感,进水后疼痛加重。家长切勿自行用挖耳勺处理,应就医进行专业冲洗。医生可能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取出。
4、外伤刺激儿童玩耍时可能将玩具零件、食物等塞入耳道造成机械损伤,或遭遇掌掴等外力冲击。家长发现耳道出血、淤青需立即就诊。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是否有鼓膜穿孔,必要时使用头孢克洛预防感染。
5、牵涉性疼痛扁桃体炎、腮腺炎或牙齿疾病可能放射至耳部产生疼痛感。这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需使用青霉素,龋齿需口腔科处理。家长可让孩子用温盐水漱口缓解咽喉不适。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让孩子躺着喝奶以防呛奶引发中耳炎,洗澡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耳痛发作期间保持饮食清淡,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草莓等水果摄入。若孩子持续抓挠耳朵、夜间哭闹或发热超过38.5度,须立即到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注意不要自行使用偏方滴耳,以免加重感染或掩盖病情。
一侧耳朵痛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神经性疼痛等因素有关。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耳部外伤包括机械性损伤或气压伤,颞下颌关节紊乱可放射至耳部,神经性疼痛常见于三叉神经或舌咽神经受累。
1、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耳痛常见原因,多因挖耳、游泳进水或过敏导致外耳道皮肤屏障受损,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患者除耳痛外,可能伴随耳道瘙痒、分泌物增多或听力下降。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真菌性感染需选用克霉唑溶液。反复发作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腔负压,引发积液和细菌感染。典型表现为耳深部胀痛、耳闷感,可能伴随发热或鼓膜穿孔流脓。治疗需口服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鼻用减充血剂改善通气。慢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穿刺或置管手术。
3、耳部外伤外力撞击、异物刺入或气压骤变可导致耳廓血肿、鼓膜穿孔或内耳损伤。耳廓外伤表现为局部瘀肿疼痛,鼓膜穿孔可有突发剧痛伴耳鸣,气压伤多见于飞行或潜水。轻微损伤多可自愈,鼓膜穿孔需预防感染,避免用力擤鼻,严重内耳损伤需耳科专科处理。
4、颞下颌关节紊乱咀嚼肌群过度紧张、关节盘移位或骨关节炎可能引发耳周牵涉痛,易被误认为耳源性疾病。疼痛多与咀嚼、说话相关,可能伴关节弹响或张口受限。治疗包括热敷、软食、咬合板矫正,严重者需关节腔注射或手术。
5、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耳颞支或舌咽神经受刺激可导致发作性电击样耳痛,常见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血管压迫或肿瘤侵犯。疼痛特点为短暂剧烈发作,可能伴随皮肤敏感或疱疹。确诊需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卡马西平等神经调节药物,或局部神经阻滞。
单侧耳痛患者应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及时就诊明确病因。日常注意耳部防护,游泳时使用耳塞,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缓解颞下颌关节压力,神经性疼痛患者需避免冷风刺激。若伴随眩晕、面瘫或持续发热需急诊处理,排除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