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触诊主要包括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脏器触诊、肿块及液波震颤等内容。腹部触诊是体格检查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发现腹内脏器病变、炎症、肿瘤等异常情况。
1、腹壁紧张度通过手掌轻触腹壁评估肌肉紧张程度。腹膜炎时出现板状腹,肠梗阻可见局部肌紧张。触诊时需观察患者表情变化,区分自主性与反射性肌紧张。检查应从无痛区开始,最后触诊可疑病变部位。
2、压痛反跳痛压痛指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反跳痛是突然抬手时的剧痛。麦氏点压痛提示阑尾炎,墨菲征阳性见于胆囊炎。反跳痛是腹膜刺激征的重要表现,需注意与浅表压痛鉴别。检查时应避免粗暴操作。
3、脏器触诊肝脏触诊注意下缘位置、质地及表面情况。脾脏肿大时可触及脾切迹。肾脏采用双手触诊法,膀胱充盈时可触及。正常脏器多不可触及,触及异常包块需记录大小、形态及活动度。
4、肿块检查发现肿块需明确位置、大小、形状、硬度、活动度及压痛。炎性肿块多有压痛且边界不清,肿瘤常质地坚硬。腹腔内肿块随呼吸移动,腹壁肿块则不移动。需结合影像学进一步鉴别肿块性质。
5、液波震颤检查腹腔积液的特殊手法,需助手协助。大量腹水时可出现液波震颤,少量腹水需借助移动性浊音判断。需与肠管积液鉴别,卵巢囊肿也可出现类似体征。肝硬化、心衰等疾病常导致腹水形成。
腹部触诊需要温暖的手部、合适的体位和规范的手法。检查前应排空膀胱,患者取仰卧位屈膝放松。触诊顺序建议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先浅后深,先健侧后患侧。发现异常体征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暴饮暴食,出现持续腹痛、包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脏触诊区主要包括心尖搏动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触诊顺序通常从心尖区开始,依次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1、心尖搏动区心尖搏动区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约1厘米处,是心脏收缩时心尖撞击胸壁形成的搏动点。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触该区域,可感知心尖搏动的强度、范围和节律。心尖搏动异常可能提示左心室肥大、心肌病变或心脏位置异常。
2、肺动脉瓣区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根部轻压该区域。正常状态下该区域无震颤感,若触及震颤可能提示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触诊需注意与呼吸运动区分,避免误判。
3、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触诊方法与肺动脉瓣区类似。该区域触及震颤可能提示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触诊时应对比左右两侧搏动差异,主动脉瓣病变常伴随颈动脉异常搏动,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主要评估主动脉瓣反流产生的异常血流。触诊时用指尖轻触可感知舒张期震颤,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该区域触诊需在患者屏气状态下进行,减少呼吸干扰。
5、三尖瓣区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下端偏左处,即第四五肋间胸骨左缘。触诊时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轻压该区域。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右心衰竭患者可能观察到颈静脉怒张与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心脏触诊是心血管系统检查的重要环节,操作时需保持环境温暖,患者体位舒适。触诊前应修剪指甲避免划伤皮肤,手法由轻到重逐步施压。发现异常搏动或震颤时,需结合听诊、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日常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低盐饮食,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