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后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交替、佩戴护具、适度康复训练、药物辅助等方式保健。膝关节损伤通常由运动创伤、退行性病变、外力撞击、长期劳损、体重过重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可减轻关节压力,建议卧床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制动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调整,一般软组织损伤需2-3周,骨折或韧带撕裂需更长时间。
2、冷热敷交替损伤48小时内采用冰敷缓解肿胀,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后期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用40℃左右热毛巾或暖水袋,每日3-4次。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感觉异常者慎用。
3、佩戴护具根据损伤类型选择护膝或支具,髌骨不稳者适用开孔式护膝,韧带损伤需铰链式支具。日常活动时佩戴6-8小时,睡眠时去除避免影响血液循环。护具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出现皮肤压痕需及时调整。
4、适度康复训练肿胀消退后开始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逐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力量恢复期进行静蹲、抗阻训练,水中运动可减少关节负荷。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疼痛加重为度,每周递增10%训练量。
5、药物辅助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促进软骨修复。急性期可外敷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严重肿胀者可短期口服七叶皂苷钠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膝关节损伤后应保持理想体重,减少爬楼梯、深蹲等动作。日常饮食多摄入富含钙质的牛奶、豆制品,补充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康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若出现关节卡锁、夜间静息痛或反复肿胀,需及时复查排除半月板损伤等并发症。建立长期保健意识,中老年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
老人肛门保健注意事项主要有保持局部清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久坐久站、定期进行提肛运动、及时就医处理异常症状等。
1、保持局部清洁老年人因皮肤屏障功能减弱,肛门区域更易受刺激。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1-2次,清洗后轻柔擦干,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有痔疮或肛裂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外涂,合并湿疹时可选用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注意观察肛周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
2、调整饮食结构膳食中应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有便秘倾向者可适量食用火龙果、酸奶等润肠食物。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水果摄入量,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
3、避免久坐久站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易导致肛门静脉回流受阻。建议每坐立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卧床老人可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存在痔疮脱出者,卧位时可用软枕垫高臀部。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4、提肛运动训练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3组提肛运动,每组收缩肛门括约肌10-15秒后放松。术后康复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长期坚持可增强盆底肌群力量,改善轻度肛门失禁症状。合并前列腺增生者应同步进行排尿中断训练。
5、异常症状处理出现便血、肛门坠胀感持续超过3天,或发现肛周肿块、分泌物异常时,应及时至肛肠科就诊。居家可先用温水坐浴缓解不适,禁止自行使用痔疮栓等药物。有肛门疼痛伴发热者可能需完善血常规检查,排除肛周脓肿等急症。
老年群体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服用抗凝药者出现便血应立即就医。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肛门指检,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家属需协助观察老人排便习惯变化,为行动不便者准备坐便器辅助装置。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预防肛门疾病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