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致死性风险。该疾病致死率较高,主要与出血量、再出血风险、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升高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1、出血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死性与初始出血量直接相关。大量出血可导致脑组织急性受压,引发脑疝等致命并发症。临床常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其中3-4级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2、再出血风险:
发病后72小时内再出血风险最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动脉瘤性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尤为突出,未及时处理的患者中约30%会在一个月内发生致命性再出血。
3、脑血管痉挛:
出血后4-14天可能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梗死。这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机制,严重痉挛患者死亡率可达20%,幸存者中半数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4、颅内压升高:
急性期颅内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脑干功能衰竭。约15%患者会出现急性脑积水,需紧急脑室引流,未及时干预者可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5、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老年患者及Hunt-Hess分级4-5级的重症患者院内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光,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饮食宜选择低纤维流质,避免用力排便。恢复期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监测迟发性脑积水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