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前服用止痛药通常能减轻麻药消退后的疼痛感,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术后炎症性疼痛,而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则适用于中重度疼痛控制。
术前1-2小时服用止痛药可使血药浓度在麻药失效时达到峰值,有效覆盖疼痛敏感期。布洛芬等药物还能减少局部组织水肿,降低术后肿胀概率。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尤其对于复杂拔牙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部分牙科诊所会在拔牙后即刻给予长效局部麻醉剂如罗哌卡因注射液,进一步延长镇痛时间。
特殊情况下如干槽症、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导致的剧烈疼痛,常规止痛药效果可能有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及产科用药指南,如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术后24小时内可采用冰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口腔清洁但避免用力漱口,选择温凉流质饮食。若出现持续剧烈疼痛、发热或异常出血,应立即复诊排除感染等并发症。合理使用止痛药配合规范术后护理,能有效提升拔牙后舒适度。
孕妇一般不建议拔牙,孕期拔牙可能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拔牙操作可能因疼痛刺激、感染风险或麻醉药物影响胎儿发育。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导致牙龈充血肿胀,拔牙后更容易发生出血和感染。口腔手术的应激反应可能诱发子宫收缩,孕早期胚胎着床不稳定时风险更高。局部麻醉药物虽在常规剂量下相对安全,但部分成分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孕12周前胎儿器官形成阶段需格外谨慎。妊娠期高血压或糖尿病孕妇拔牙后创口愈合速度较慢,可能进一步加重全身炎症反应。
存在严重牙源性感染或创伤等必须拔牙的情况时,孕中期相对更适宜处理。此时胎盘功能稳定且胎儿器官已基本形成,在严密监护下可实施必要治疗。需采用不含肾上腺素的麻醉剂,术前术后需监测胎心变化。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等可能引发菌血症的病例,不处理反而会对母婴造成更大危害。
建议孕妇在孕前完成口腔检查治疗,孕期坚持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维护口腔卫生。出现牙龈出血时可尝试淡盐水漱口,进食后及时使用牙线清洁。若必须进行牙科治疗,应选择经验丰富的产科与口腔科医师联合会诊,避免在孕8周前或孕35周后实施非紧急口腔手术。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钙质,有助于增强牙龈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