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方法主要有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开放气道、药物治疗等。
1、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通过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下半部,帮助维持血液循环。操作时需将手掌根部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只手重叠其上,双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需达到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断,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胸外按压可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基础血流灌注,为后续抢救争取时间。
2、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通过口对口或使用呼吸面罩向患者肺部输送氧气。操作前需确保气道开放,捏住患者鼻孔,用嘴完全包住其口部吹气。每次吹气持续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需按30:2的比例交替进行。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能补充患者血氧含量,防止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损伤。
3、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识别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的便携设备。发现患者意识丧失且无正常呼吸时,应立即获取AED并开启电源。按照设备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裸露胸部相应位置。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电击后需立即继续胸外按压。早期使用AED可显著提高室颤患者的存活率。
4、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解除舌后坠导致的气道梗阻。操作时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颌骨,使头部后仰至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对于疑似颈椎损伤者需采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是保证人工呼吸有效的前提,需在每次人工呼吸前检查气道通畅情况。
5、药物治疗专业急救人员可静脉给予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肾上腺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外周血管阻力,胺碘酮用于顽固性室颤或室速。给药需在持续心肺复苏基础上进行,通过骨髓腔或中心静脉通路确保药物快速起效。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高级生命支持流程,由医疗专业人员判断实施。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注意环境安全,避免移动患者颈部。按压过程中可能发生肋骨骨折,但不应因此中断抢救。抢救持续至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日常应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正确手法。公共场所应熟悉AED存放位置,家庭中有心脏病史者可考虑配备家用AED。抢救后患者仍需送医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病因治疗。
心肺衰竭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机械通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方式治疗。心肺衰竭通常由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原因引起。
1、氧疗氧疗适用于低氧血症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控制氧流量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经高流量湿化氧疗改善呼吸困难。长期氧疗能延缓肺动脉高压进展,每日使用时间需超过15小时。氧疗期间需监测血氧变化,避免氧中毒。
2、药物治疗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减轻肺水肿,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注射液能降低心脏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如米力农注射液适用于收缩功能减退者,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改善远期预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用于预防血栓栓塞,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观察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变化。
3、机械通气无创通气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减少气管插管需求。有创通气用于严重呼吸窘迫或昏迷患者,需进行气道管理和镇静镇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采用小潮气量和适度呼气末正压。撤机过程需逐步降低支持参数,配合自主呼吸试验评估。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需注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QRS波增宽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改善心室同步性。术前需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评估。术后需定期程控优化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调整药物配合器械治疗。装置植入后需避免强磁场环境,监测电池寿命和导线功能。部分患者可联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猝死。
5、心脏移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经评估符合标准后可考虑心脏移植,需排除活动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术前需进行免疫配型和心肺功能支持,术后严格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预防排斥反应。移植后需终身随访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控制血压血糖等代谢异常。康复期需逐步恢复体力活动,进行心肺功能锻炼和心理适应指导。
心肺衰竭患者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控制液体入量保持出入平衡。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等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刺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寒。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诊,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