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准确定位按压点、控制按压深度与频率、避免中断按压、观察患者反应等注意事项。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正确操作能显著提高生存概率。
1、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心肺复苏前需确保患者呼吸道无阻塞。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一手压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抬起下颌,清除口腔内异物或呕吐物。若怀疑颈椎损伤,应采用推举下颌法代替仰头抬颌法。呼吸道通畅是人工呼吸有效的前提条件。
2、准确定位按压点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施救者需将掌根置于该点,另一手掌重叠其上,手指交叉翘起避免接触肋骨。准确定位能确保心脏受到有效挤压,同时降低肋骨骨折风险。儿童按压点可略高于成人,婴儿则使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按压。
3、控制按压深度与频率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4厘米。按压频率维持在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过度深压可能导致内脏损伤,过快按压则影响心脏充盈。可使用节拍器或哼唱歌曲节奏帮助维持标准频率。
4、避免中断按压除必要的人工呼吸或AED分析心律外,按压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秒。频繁中断会减少心脑血流灌注,降低复苏成功率。双人施救时应在5个循环后快速轮换,轮换过程需在5秒内完成。单人施救时建议持续按压不进行人工呼吸。
5、观察患者反应每2分钟评估患者颈动脉搏动、自主呼吸及意识状态。出现有效循环恢复表现如肢体活动、呻吟声时应立即停止按压。持续复苏超过30分钟仍无生命体征可考虑终止抢救。特殊情况下如溺水、低温患者可延长复苏时间。
心肺复苏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恢复自主循环者应尽快转运至医院进行高级生命支持,途中注意保暖并维持静脉通路。未接受过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胸外按压,但建议所有人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更新技能。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心脏骤停发生。
心肺衰竭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机械通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方式治疗。心肺衰竭通常由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原因引起。
1、氧疗氧疗适用于低氧血症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氧气,提高血氧饱和度。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控制氧流量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经高流量湿化氧疗改善呼吸困难。长期氧疗能延缓肺动脉高压进展,每日使用时间需超过15小时。氧疗期间需监测血氧变化,避免氧中毒。
2、药物治疗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减轻肺水肿,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注射液能降低心脏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如米力农注射液适用于收缩功能减退者,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改善远期预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用于预防血栓栓塞,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观察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变化。
3、机械通气无创通气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减少气管插管需求。有创通气用于严重呼吸窘迫或昏迷患者,需进行气道管理和镇静镇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采用小潮气量和适度呼气末正压。撤机过程需逐步降低支持参数,配合自主呼吸试验评估。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需注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QRS波增宽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改善心室同步性。术前需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评估。术后需定期程控优化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调整药物配合器械治疗。装置植入后需避免强磁场环境,监测电池寿命和导线功能。部分患者可联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猝死。
5、心脏移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经评估符合标准后可考虑心脏移植,需排除活动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术前需进行免疫配型和心肺功能支持,术后严格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预防排斥反应。移植后需终身随访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控制血压血糖等代谢异常。康复期需逐步恢复体力活动,进行心肺功能锻炼和心理适应指导。
心肺衰竭患者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控制液体入量保持出入平衡。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等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刺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寒。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诊,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