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准确定位按压点、控制按压深度与频率、避免中断按压、观察患者反应等注意事项。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正确操作能显著提高生存概率。
1、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心肺复苏前需确保患者呼吸道无阻塞。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一手压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抬起下颌,清除口腔内异物或呕吐物。若怀疑颈椎损伤,应采用推举下颌法代替仰头抬颌法。呼吸道通畅是人工呼吸有效的前提条件。
2、准确定位按压点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施救者需将掌根置于该点,另一手掌重叠其上,手指交叉翘起避免接触肋骨。准确定位能确保心脏受到有效挤压,同时降低肋骨骨折风险。儿童按压点可略高于成人,婴儿则使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按压。
3、控制按压深度与频率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4厘米。按压频率维持在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过度深压可能导致内脏损伤,过快按压则影响心脏充盈。可使用节拍器或哼唱歌曲节奏帮助维持标准频率。
4、避免中断按压除必要的人工呼吸或AED分析心律外,按压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秒。频繁中断会减少心脑血流灌注,降低复苏成功率。双人施救时应在5个循环后快速轮换,轮换过程需在5秒内完成。单人施救时建议持续按压不进行人工呼吸。
5、观察患者反应每2分钟评估患者颈动脉搏动、自主呼吸及意识状态。出现有效循环恢复表现如肢体活动、呻吟声时应立即停止按压。持续复苏超过30分钟仍无生命体征可考虑终止抢救。特殊情况下如溺水、低温患者可延长复苏时间。
心肺复苏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恢复自主循环者应尽快转运至医院进行高级生命支持,途中注意保暖并维持静脉通路。未接受过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胸外按压,但建议所有人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更新技能。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心脏骤停发生。
心肺复苏评估循环时间一般为5-6秒,实际时间受到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复苏操作规范性、环境温度、药物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肺复苏过程中评估循环时间的核心目的是快速判断自主循环是否恢复,避免因中断按压影响灌注。成人患者通常采用颈动脉搏动评估,儿童可选择股动脉或肱动脉。操作时需将两指置于动脉搏动点,同时观察胸廓起伏、皮肤颜色变化等体征。若环境嘈杂或施救者经验不足,可能延长评估时间至10秒左右。
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会加大触诊难度,此时可结合心电监护波形辅助判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微弱搏动,需更细致鉴别。对于存在心律失常或严重休克的病例,单纯依靠触诊可能产生误差,建议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等客观指标。评估时间超过10秒仍未明确结果时,应立即恢复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期间应尽量减少循环评估中断时间,每2分钟轮换按压人员可保持操作质量。日常需通过模拟训练提高触诊准确性,抢救现场注意清除患者颈部衣物障碍。若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反馈装置监测按压深度与频率,同时记录每次评估时间点以供后续分析。抢救后需及时复查电解质及血气指标,评估器官灌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