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外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肛门肿物、疼痛、出血、瘙痒和排便不适。
1、肛门肿物:
血栓性外痔最典型的表现为肛门口出现紫黑色或暗红色圆形硬结,触之质地较硬且边界清晰。肿物大小可从黄豆至蚕豆不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患者可自觉肛门有异物感,尤其在久坐或排便时症状加重。
2、疼痛:
急性期常出现剧烈胀痛或跳痛,活动及咳嗽时疼痛加剧。疼痛源于血栓形成导致局部压力增高刺激神经末梢,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和坐卧。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续2-3天,随着血栓机化逐渐减轻。
3、出血:
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表面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便后手纸带血或滴血,血色鲜红。出血量通常较少,但反复出血可能引起贫血。血栓性外痔出血多伴随明显疼痛,可与内痔无痛性出血相鉴别。
4、瘙痒:
痔核表面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感,尤其在夜间或出汗后症状明显。长期搔抓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甚至继发湿疹或感染。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可缓解症状。
5、排便不适:
患者常主诉排便时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严重者因惧怕疼痛而刻意抑制便意,可能诱发便秘。痔核较大时可部分堵塞肛管,导致排便困难或粪便变形。
日常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等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5分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代替用力擦拭;急性期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症状。若肿物持续增大、疼痛剧烈或出血不止,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肛肠疾病。
胆源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胆源性胰腺炎通常由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胆管狭窄、胆道肿瘤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确诊。
1、上腹部疼痛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常突发持续性上腹剧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或蜷曲体位可稍缓解。疼痛多因胆管梗阻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或胆汁反流激活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所致。典型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伴随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2、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或胆汁样液体。呕吐后腹痛常无缓解,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这与胰腺炎症刺激腹腔神经丛、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合并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黄疸约半数患者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若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胆管梗阻时可见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及陶土样大便。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胆汁淤积。
4、休克表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休克征象。这与大量炎性介质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关。同时可伴随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5、腹部体征体格检查可见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脐周或侧腹部皮肤出现青紫色瘀斑,称为Cullen征或Grey-Turner征,提示胰腺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移动性浊音等腹水体征。
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期需禁食胃肠减压,恢复期应选择低脂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质。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和酒精摄入,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道情况。建议胆结石患者尽早处理原发病,预防胰腺炎复发。出现持续腹痛或黄疸加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