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能由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系统病变、直肠脱垂、炎症性肠病、老年性盆底肌松弛等原因引起。长期便秘、分娩创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控便能力下降。
1、肛门括约肌损伤肛门括约肌是控制排便的关键肌肉,若因分娩时会阴撕裂、肛周手术或外伤导致肌肉结构破坏,可能引发不完全性失禁。典型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少量漏便。盆底肌康复训练和生物反馈治疗可帮助恢复肌肉功能,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2、神经系统病变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或脑卒中可能中断排便反射弧,导致感觉减退和肌肉失控。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直肠敏感度。这类失禁常伴随排尿障碍,需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治疗以调节肠道功能和神经康复为主。
3、直肠脱垂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会改变直肠角度,减弱括约肌闭合能力。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和黏液渗出,严重时可见紫红色肿物脱出。轻症可采用硬化剂注射,重度需行直肠悬吊术。长期腹压增高是该病主要诱因。
4、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发作期,直肠持续炎症会导致急迫性失禁,表现为突发便意且难以控制。伴随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病活动度,必要时使用止泻药物,严重直肠病变可能需造瘘手术。
5、老年性盆底肌松弛年龄增长导致盆底支持结构退化,合并慢性咳嗽、便秘等因素时易发生失禁。老年患者多见夜间污粪,肛周皮肤常出现刺激性皮炎。加强提肛运动、使用吸水护垫可改善生活质量,合并直肠前突者需手术修补。
大便失禁患者应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使用氧化锌软膏预防皮炎。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但避免过量,规律如厕训练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建议记录排便日记帮助医生评估,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优先控制原发病,产后女性应尽早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