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出现肠梗阻需结合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医生评估综合判断。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粪石阻塞、肿瘤压迫或妊娠子宫增大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
1、症状识别持续性脐周或下腹绞痛是肠梗阻的核心症状,疼痛可能阵发性加剧。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出现粪样物。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腹胀显著。完全性梗阻者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但早期或部分梗阻仍可能有少量排气。
2、体格检查医生触诊可发现腹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妊娠期子宫增大可能干扰触诊结果,需注意鉴别。直肠指检有助于发现直肠肿瘤或粪块堵塞,但孕妇操作需谨慎。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和肠袢扩张,但妊娠早期应避免辐射。超声检查安全无创,可观察肠管蠕动和积液情况。MRI无电离辐射,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和病因,是妊娠中晚期首选检查。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和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常见低钾低氯。血气分析可发现代谢性酸中毒,D-二聚体升高需警惕肠系膜血管病变。这些指标可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5、鉴别诊断需与妊娠剧吐、急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疾病区分。妊娠期子宫右旋可能导致阑尾位置改变,增加诊断难度。肠梗阻伴发热、血便时需排除炎症性肠病急性发作。
孕妇怀疑肠梗阻应立即禁食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泻药。治疗期间需监测胎心变化,营养支持可选择肠外营养。术后康复期应循序渐进恢复饮食,首选低渣流食,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适当床上活动促进肠蠕动,避免突然体位改变。定期产检评估胎儿发育情况,出现宫缩或阴道流血需及时告知保持排便规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
新生儿肠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手术解除梗阻、术后护理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肠梗阻通常由先天性畸形、胎粪性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肠道压力,避免呕吐导致误吸。胃肠减压期间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同时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此方法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术前准备阶段。
2、静脉补液采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指标调整补液方案,维持尿量在每小时1-2毫升/千克。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输注血浆或白蛋白。
3、抗生素治疗对于合并感染的肠梗阻,可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预防败血症。若存在厌氧菌感染风险,可联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粪便菌群变化。
4、手术解除梗阻对于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肠坏死征象者,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先天性肠闭锁需实施肠管成形术,肠旋转不良则进行Ladd手术。术中需注意保护肠系膜血管,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
5、术后护理术后逐步恢复肠内营养,先试用5%葡萄糖溶液,无不适后过渡到深度水解配方奶。每日记录腹围变化与排便情况,使用红外线灯保持造瘘口皮肤干燥。定期进行腹部超声复查排除粘连性梗阻。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出现呕吐胆汁样物、腹胀加剧或血便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选用低渗配方奶粉减轻肠道负担。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先天性畸形患儿需长期随访消化功能。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压迫腹部的包裹方式,术后6个月内禁止接种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