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时尿道痛可能由尿路感染、尿道结石、尿道炎、前列腺炎、尿道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多饮水、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缓解。
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尿道痛的常见原因,细菌侵入尿道引发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血尿。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等,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
2、尿道结石尿道结石移动时可能划伤尿道黏膜导致疼痛,疼痛常呈刀割样并放射至会阴部。可能伴有排尿中断、尿线变细等症状。B超或CT可明确诊断,较小结石可通过多饮水自行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或尿道镜取石术。
3、尿道炎尿道炎分为淋菌性和非淋菌性两类,前者由淋球菌感染引起,后者多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相关。除排尿痛外,常出现尿道口分泌物。确诊需进行分泌物涂片和培养,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4、前列腺炎男性患者出现排尿痛需考虑前列腺炎可能,尤其伴有会阴部胀痛、尿后滴白等症状时。慢性前列腺炎可能由久坐、饮酒等因素诱发。直肠指检和前列腺液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包括温水坐浴、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药物。
5、尿道损伤尿道器械检查、性行为不当或外伤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疼痛多为锐痛且排尿时加重,可能伴随尿道出血。轻度损伤可通过休息自愈,严重损伤需留置导尿管或手术修复。日常应避免尿道刺激行为,保持局部清洁。
出现排尿疼痛应保持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急性期可暂时禁欲,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会阴部的活动。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腰痛等表现,须立即就诊泌尿外科进行尿培养、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自行滥用抗生素可能掩盖病情或导致耐药性,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医嘱。